客似雲來逼爆港 配套不足空嗟嘆

本港旅遊配套設施不足,已是一個老大難問題,今後隨着訪港旅客不斷增加,問題將會進一步惡化。政府推測二○一七年訪港旅客將達到七千萬人次,為本港人口的十倍,而二○二三年更會突破一億大關,除了勢必增加口岸、交通、景點負荷,酒店不足問題也將更加嚴峻,當局盲目追求旅客增長而無視配套短缺,只會令中港矛盾進一步惡化。

目前全港有酒店二百多間,總客房大約七萬個,平均入住率高達九成,若非大量有牌及無牌賓館解決部分旅客的住宿需要,酒店房間更加捉襟見肘,將來旅客人數進一步上升,酒店隨時被逼爆。業內曾評估,未來十年客房總數要增加一倍,才能滿足市場需求。問題是建酒店需要時間,更需要土地,房屋問題日益嚴峻,港府拓土建屋寸步難行,要落實十年建造四十七萬個住宅單位的目標尚且是巨大挑戰,若將部分土地資源改為發展酒店,阻力必然更大。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承認,政府會努力找地建酒店,但鑑於土地資源有限,須在建酒店及建屋之間作出取捨,而將工廈改建酒店是其中一個選擇。

其實,工廈改建酒店並非新構思,當局多年前已提出活化工廈計劃,可惜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至今沒有甚麼進展。工廈改變用途涉及補地價,政府與業主分歧甚大,一直談不攏。港府奉行高地價政策,土地收入作為庫房重要來源,補地價當然是愈高愈好,惟在商言商,若工廈業主認為補地價太高,改建酒店無利可圖,肯定沒有興趣。政府與業主討價還價,始終無法達成共識,今次施政報告別出心裁地提出仲裁先導計劃,委託仲裁機構釐定補地價水平,但這是否能解決問題,實在令人懷疑。仲裁機構訂的水平過高,業主照樣不會接受,補地價水平太低,則可能被指明益財團。很明顯,仲裁計劃只是政府將責任外判出去而已。

不管黑貓白貓,捉得到老鼠就是好貓,如果訴諸仲裁有助加快工廈改建,誠然是一件好事,怕就怕引起更多爭議,徒添混亂。說到底,釐定補地價水平從來是政府的責任,若當局缺乏誠意及彈性,繼續畫地為牢,活化工廈只會繼續「煲無米粥」。

不可不知,港珠澳大橋兩年後落成,將加快珠三角經濟融合,帶動區內更多人員流動,亦帶來更多商機及挑戰。大橋位於澳門及珠海橫琴的兩個落腳點,估計到二○二○年將分別提供五萬個及一萬五千個酒店客房,反觀香港預計總共增加三千個酒店房間,比澳門及珠海相差甚遠。港府揚言要發展東大嶼都會,恐怕又是紙上談兵。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香港的情況卻是,有客自遠方來,不亦憂乎。憂無房間可住,憂過關大排長龍,憂景點及商場逼爆,更憂中港矛盾進一步惡化。作為四大經濟支柱之一的旅遊業,正面對難以為繼的巨大危機,港府豈能繼續坐而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