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司長口徑不一惹猜疑

扶貧力度強,投入的公帑極多,未來公共財政將承受巨大壓力,毋庸爭議。梁振英的第二份施政報告令基層與弱勢社群獲益,卻深受中產質疑,擔心未來買單找數不易,最終導致向中產及商界加稅。

梁振英出席電台節目面對質疑時表示,政府有能力負擔各項新措施的開支,不會因此而加稅,更直言他和財政司司長的公共財政哲學一致,皆奉「量入為出」為圭臬。換言之,以現時政府的財力,足夠應付扶貧的開支。

有趣的是,媒體不斷追問高官究竟所謂經常開支,或謂施政報告不斷提及的「恒常化」概念,總額是一百億還是二百億,兩者相差極大,不能不講清楚。梁振英沒有正面回應,而政務司司長與財政司司長的數字也不同:曾俊華早前的說法是,「今年的支出大約超過往年二百億」;林鄭月娥則否認這個金額,反稱「估計可能是一百億」;至於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則加以解畫,表示兩者的說法均正確,認為僅僅是觀點與角度的不同。

傳統上,各項政策措施涉及的開支會事先交由相關官員根據評估作出推算,好讓特首及政務司司長心中有數。今次梁振英下大決心推行新措施的項目極多,制訂過程較急,以致司局長的口徑不一,招惹猜疑。

有迹可尋的是,有關「低津」的建議,施政報告第五十六段暗示此項計劃尚待公眾諮詢,才能向立法會申請撥款,用語是「爭取」明年推行,而且「操作細節仍須深思熟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