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刀集:賭波多過睇波

置諸死地而後生?本地足球水準下降,國際排名愈排愈後,也愈少觀眾入場,跟着也愈少人關注,然後反覆爆發假波醜聞,衰到貼地。於是有人提議,既如此不如死馬當作活馬醫,乾脆把本地波納入合法賭波範疇,反而有望振興足球。

如果講道理,都是賭波,為甚麼歐洲四大聯賽、美日澳職聯賭得,甚至乎很多地區的次級聯賽都賭得,偏偏不容許賭本地波。一旦本地波開賭,有望再次吸引球迷視線,帶旺入場人數,有助提升商業贊助,尋找資金,從而提升本地球員待遇,自然吸入更多年輕球員入行,提升本地波水平。

但賭博這回事,有時沒道理可講。比如賽馬,有騎師、有馬匹參與,更有競賽小組監察進行,賭起來有趣刺激兼賭得安心,自然多人賭;但舊時街邊檔,拿三張撲克牌「買中公仔有錢贏」,一樣有人賭。本地波有人賭似乎是公開的秘密,卻成不了普及風氣,即未必球迷在賭。

賭仔心理,要賭便賭歐洲四大,球員身價高,不太容易被收買,始終較具公信力;本地波誰人在賭?民間自然猜想,大抵不離本地、內地的集團式對賭,如此模式,最易造就假波發生,皆因玩到尾,隨時大家鬥造波。

本地足球風氣,活躍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還蓬勃,踏入九十年代,資訊發達,球迷即場觀看國際頂級足球的機會大增,本地波水平跟風氣同時下降,互為因果,一面是讓即場高水平足球殺死,一面是足總跟政府後知後覺。本地球迷看電視多過看現場,賭波的又多過睇波,算是愛足球還是愛賭波,其實說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