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年,威院負面消息一籮筐。先是心臟科醫生的封刀事件,科內醫生、威院主管不是內部溝通,反而各自對簿於媒體。還有易小玲的多次手術,在台灣卻一次成功,病人不獨改善外觀,連功能也有進展,甚至連情緒也豁然開朗起來。再來是亞洲首例納米刀手術,又遭台灣質疑,台大醫院據稱已應用該項技術逾四十例。再加近日報道,本地公立醫院緊急或非緊急手術的死亡率,威院的成績也欠理想。
專科醫生有內部爭拗,下屬投訴,主管封刀,繼而公開相互攻擊,是管理階層有「權鬥」迹象;本地兩家教學醫院,近年競爭激烈,有關醫療新技術等往往爭先發表,納米刀爭首例事件,有「名鬥」可能,但顧得了在本地爭名,似乎忽視了國際訊息,本是為名,結果卻是丟臉!醫療系統素被形容為「白色巨塔」,暗裏明裏於爭名、爭權上較勁本不足為奇,更可解讀為促成進步;但如果為名權而影響及醫療效果倒退,難道威院不想查找不足。
尤有甚者,易小玲事件還持續發酵,離職外籍醫生不只一次公開爆料,除了論及當初主治醫生的手術能力,更提及前任食衞局長跟病人的對話,影響及手術時機,即是說治療受非臨床,甚至是政治因素干擾。固然,院方及局長皆否認有關說法,院方甚且說離職醫生不該公開論述治療情況,說來也無錯。只是公眾更想知道,有關情況院方有無讓病者了解;治療過程外界真的無需要知道,但病人有權了解。
連串事件,反映院方在人事管理、醫療研究上、在醫病溝通上都出問題,不獨威院,就是醫管局也不該坐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