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財政司曾俊華的網誌要香港人謹慎理財,說香港的儲備總有用完的一天,言下之意是政府的儲備不要動,多積累以保未來,表面上看十分正確,殖民地政府時代也是這樣。
但是香港現時儲備達七千多億港元,在世界居於前十名內,按人頭計,更位於首幾位。這樣的成績,並不顯示特區政府理財有道,而是守財奴。當政府財政差不多年年有盈餘,反映的是政府預算能力低下;而在儲備不停增加下,香港的各方面發展都停滯不前,政府給人的印象便可能不僅無能,且會是別有用心,或許還包括了把儲備增大讓負責投資的金融服務業多賺錢。證諸曾蔭權主政時的強積金和極力推行的醫療保險,政府明顯偏向金融界。
企業理財目的在增值,故此進取的企業都會積極投資,甚至進行跨行業的新投資,擴大經營發展的範圍,最不進取的只是投資房地產或基金,消極收息。
政府不同企業,理財的目的不是金錢的增值,而是包括社會整體發展和居民的社會經濟文化資本的增值;所以政府的投資,應投在實際經濟,如公屋、基礎建設、交通運輸、環保生態,以及教育、醫療、社會福利等等,乃至推動關鍵的新產業發展,增強社會的整體競爭力。
積穀為了防饑,但積穀之前要下種和耕種才有收成。政府財政收入是隨經濟擴張,稅收增加而發展,因此需要不停投資。香港很多領域都投資不足,貧窮、環保問題亦嚴重,怎還可以誇誇其談地做守財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