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埋單表現包尾 威院死得人多

公立醫院外科手術「成績表」即將出爐,據悉,身為醫院管理局新界東聯網「龍頭」、中大教學醫院的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今年首次名列榜末,緊急手術表現「包尾」,急症病人術後死亡及併發症比率全港公院最高,主要涉腸塞等普通外科手術,其中更有病人等做手術期間病情惡化,最終死亡。知情人士分析,威院緊急手術量高,惟術後護理及深切治療支援不足,增加病人死亡機會。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傅錦峰批評,醫管局的報告多年來「陳腔濫調」指出各院外科的錯處,卻未能切實改善:「問題冇解決過,做嚟做乜?」

醫管局本月中旬將公布一二/一三年度《外科手術成效監察計劃》報告,消息指,報告將近完成,當中威院外科表現極端,非緊急手術全港表現最好,但急症外科病人術後卅日內死亡及併發症比率,屬十七間公院中表現最差。知情人士透露,威院緊急科上年度錄得三十多宗死亡個案,以普通外科手術為主,如血管外科、腸塞、腹膜炎等腹腔手術。威院內部分析後得出三大「死因」:病人術後入住的外科病房病床不足、深切治療部(ICU)協調不理想,以及醫護人手不足。

「暫住」觀察房 唔死等到死

「手術量喺公院中數一數二,但術前、術後(病人)都冇人理。」知情人士透露,威院要支援整個聯網內的醫院,還要處理私家醫院轉介的急症,只有四十張病床的外科病房經常「爆滿」,高峰期加開至四十八張病床。據悉,今次錄得緊急手術死亡個案中,有數名病人原本病情輕,因外科病床不足需「暫住」急症室觀察病房,豈料等到病情惡化才轉送手術室:「呢批病人已經輸在起跑線,術後死亡風險自然比人高。」病人術後本應轉至ICU,但該科病床亦缺,只可將病人轉至普通外科病房治理,護理程度「大打折扣」。知情人士慨嘆,威院雖為教學醫院,但撇除大學教職員,處理普通外科手術的各級醫生合共僅廿六人,同屬教學醫院的瑪麗醫院有卅人,人手不足可見一斑。

醫管局成績表被轟本末倒置

不少資深外科醫生對威院「考第尾」感詫異:「始終係教學醫院,點都應該揸得緊啲。」有外科醫生認為,團隊中若有個別醫生表現差,或手術期間麻醉出問題,都足以影響整個外科部門的成績。

該醫生亦批評,醫管局每年報告一出總弄出「本末倒置」結果,造成資源運用不當:「做得最差、冇心機做就畀得最多資源;用心做、做得好就乜都冇。」

傅錦峰亦質疑,報告已發表五年,每年成績最差的公院都歸咎人手、支援不足,但問題卻無解決,年復年發生:「其實數據係咪真實反映各院外科情況?」

公院《外科手術成效監察計劃》最新發現

‧威院緊急外科手術錄得30多宗死亡個案,以血管外科、腸塞、腹膜炎等手術佔多,緊急手術表現包尾;非緊急手術則最佳

‧屯門醫院大型及超大型非緊急手術,1100宗有18宗死亡,死亡率達1.6%,較去年增加0.3%

‧伊利沙伯醫院非緊急手術病人術後死亡率有改善,9宗死亡,緊急手術死亡率處中游位置

記者戴碧怡 曾愷欣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