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床或遺傳 勿苛責兒童

不少家長存有謬誤,以為兒童「瀨尿」是因「爛瞓」加以責罰。註冊西醫陳滿章表示,醫學界未能確定尿床與遺傳的關係,但數據顯示,如父或母任何一方曾有尿床經驗,子女有兩成二機會出現同樣情況;若父母雙方均曾尿床,子女有一半機會同受影響。他說,尿床可以藥物治療,叮囑家長切勿責備尿床的子女,否則會影響他們的心理發展。

陳滿章解釋,女孩一般約五至六歲可「戒夜尿」,男孩為七歲。若為唐氏綜合症、腦麻症等腦部發育不健全的兒童,或延至約十歲。兒童如超過上述年齡,每星期仍有逾兩晚尿床,屬於患上「夜遺尿」。夜遺尿可分兩類,第一類是原發性,發病原因不明,醫治較難;第二類為併發性,如兒童患尿道炎、腎病或糖尿病等;另或受情緒影響,如父母離異、突然轉校,亦會出現尿床情況。

傳統誘導法成效低

陳滿章估計,約百分之一至二的兒童受夜遺尿影響。按他的臨床經驗,原發性夜遺尿個案較併發性多,比例約為九比一。雖然醫學界仍未確實找出夜遺尿的遺傳因子,但如父母曾患夜遺尿,子女患病機會上升。父或母如曾患病,子女有兩成二機會出現此症;父母雙方均患病,子女逾半機會受影響。他指出,治療併發性夜遺尿,要針對誘發夜遺尿的疾病用藥,或助兒童解決情緒問題。

至於原發性夜遺尿,傳統上利用誘導方法,例如囑兒童在日記記下尿床日子,或採獎勵方式,提醒兒童不要尿床;又或以鬧鐘喚醒兒童起床小便。但上述兩種方法的成效甚低。

陳指,現可透過組合性療法,利用藥物控制膀胱、腦部中樞神經及小便排泄量三方面,服藥半年後「斷尾機會好高」。他接獲的求診個案中,有兒童因升小一後認為被老師針對;或因母親突然遇車禍離世而尿床,經治療後已康復。陳提醒家長,別以為「子女大大吓會自己好番」,有個案已成年結婚誕下女兒後,仍受夜遺尿問題困擾。因此,他建議有問題應盡早求醫,千萬別責罰子女,否則可能弄巧成拙。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