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嫦娥震撼

中國十八屆三中全會後聲言要建立海洋強國,中國改建造的航母「遼寧號」更在亞太眾國的注視下駛進南海,展現了中國大陸旺盛的企圖心。現在,中國探月工程也有突破,月球探測器嫦娥三號在月球表面成功着陸,其搭載的月球探測車「玉兔號」在月球表面踏出了第一步。嫦娥已登月,中國成就了太空強國之夢。

當年,美國太空人杭思朗在月球的一小步,是人類的一大步,今「玉兔號」的一小步,則象徵着中國邁向航天事業的一大步。玉兔踏上月球表面,展開為期九十天的探測任務。為了應付月球的溫差、月球引力與沙塵,特別包裝了「暖暖包」及「黃金甲」等設備,阻擋輻射侵害,可見嫦娥確實奔月了,但廣寒宮的玉兔生活大不易,神話的傳說經不起現實的挑戰。

從此時的態勢來看,確實發展出一套有中國特色的道路和體制。中國以科學發展觀在科學的道路上挺進,塑造出強國的形象,中國的崛起洞見觀瞻,引起世人的關注。

奧巴馬在二○一一年的美國國情咨文中,對中國和印度的崛起深感焦慮,他說中國和印度崛起已經改變了世界經濟原則,他比喻中美一個是「專制紅利」,一個是「民主包袱」,對表現出的效率差異之憂慮溢於言表。一黨領政的體制下表現的效率,的確是歐美民主國家所不及,更遑論陷於民主內鬥的台灣在原地踏步,而且不進則退,形成兩岸巨大的差距。

台灣在李登輝、陳水扁時代以「中國崩潰論」作為兩岸政經政策的脊樑,但隨着中國大陸崛起,在政治、軍事、經濟展現強勢,台灣無可迴避,尤其是「嫦娥震撼」更打破了「中國崩潰論」的魔咒。中國大陸不會崩潰,台灣應重新定位兩岸關係,並以新思維來處理兩岸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