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規會最近批准葵涌一幅工業用地,改建為骨灰龕大樓。面對嚴重的「龕位荒」,這項舉措,無疑是順應了民意,也為工業用地和工廈改建提供一個新出路,利民利商,好事也。
不過,情況可能仍存在變數,因骨灰龕大樓原本計劃興建二十一層,提供五萬個龕位。城規會有委員和部分學者卻擔心龕位太多,日後會造成交通擠塞問題。規劃署亦表示要詳細研究該地皮的發展參數,例如大樓的高度及層數限制,而申請人亦要就這些更改再提出新申請。
龕樓有別於一般工廈,上上落落的人會比較多,故無論通道設計、通風系統、禮祭設施、防火設備和大廈出入安排等,都必須從嚴要求,這可以理解。至於交通影響問題,筆者認為反而不必過分憂慮。因為,工廈區一般比較遠離民居,平時「水盡鵝飛」。將來就算該大樓建成後,人們平日前往拜祭先人,相信對該區交通不會造成甚麼壓力,主要還是「清明」和「重陽」的前後日子,人流才會大增。春秋二祭一年才那麼幾天,如果以此來作為計算和審批標準,既不合理,對經營者亦不公道。
其實,只要在那些日子倣效歌連臣角或和合石等,採取一些特別交通措施,例如附近街道禁止泊車,設立臨時行人區,實施單向人流管制,多派警察維持秩序,問題不難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