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島一間傳統名校昨日舉辦升中簡介會,吸引近千名家長及子女捧場,要不是另一間名校同日亦舉行入學講座,家長分身不暇,相信場面會更加壯觀。家長千方百計甚至不擇手段要將子女送入名校,既凸顯望子成龍的心理,亦反映對教育制度不信任。
本港出生率持續偏低,整體學額需求有下降趨勢,否則當局不會不斷殺校和縮班。然而,傳統名校的學額卻是嚴重供不應求,為了讓子女擠入名校,家長各師各法,有的持之不懈地叩門希望感動校方,有的讓子女報讀「雞精班」學習面試技巧,有的絞盡腦汁找名人寫推薦信,有的為打通關節而不惜送厚禮。名校擠破門檻,非名校門堪羅雀,成為香港教育的怪現象。
鑑於傳統名校學額有限,不少家長退而求其次,國際學校成為另一選擇。○九年至今,教育局共推出四幅土地及三所空置校舍轉辦國際學校,大幅增加學位,仍無法滿足需求。教育局承認,現在還欠缺四千二百個國際學校的小學學額,明年還將推出兩幅土地及兩所空置校舍發展國際學校。國際學校本來是為在香港工作的外籍人士子女而設,僅收少量的本地學生,現在卻倒過來,不少國際學校幾乎變成以收本地生為主。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日前回應立法會議員質詢時表示,本地生入讀英基及國際學校的比率是一成三,非本地生佔八成六。其實這是假象,所謂非本地生,不少是指持外國護照的港人,這種人為數眾多。事實上,不少國際學校本地生的比例已超過一半,真可謂反客為主。
眾所周知,國際學校收費不菲,每年學費動輒超過十萬港元,若從幼稚園讀到高中畢業,代價是數百萬元之巨,曾有廣告聲稱培養一個孩子的費用是四百萬元,一點都不誇張。為甚麼不少家長捨棄免學費的津校或官校,寧願付出高昂代價讓子女入讀國際學校呢?有家長一語道破天機,國際學校的師資力量較強,教學方法因人制宜,不會填鴨式,亦方便子女日後海外升學。換言之,家長不相信本港教育制度,才會選擇國際學校。
無論國際學校還是本地傳統名校,入讀者非富則貴,窮人子弟只能望門興嘆。有統計數據顯示,近年能考入大學的多為名校及家庭背景良好的學生,窮人子弟及平民學校學生能擠入大學校門的比例愈來愈低。名校成為成材及成功的代名詞,名校效應愈演愈烈,擠破門檻也就不足為奇。
魯迅說過,「生了孩子,還要想怎樣教育,才能使這生下來的孩子將來成一個完全的人。」可憐天下父母心,香港家長被譏為「怪獸家長」,豈是無因。當教育不再是窮人子弟上升的階梯時,社會分化、跨代貧窮就無可避免,深層次矛盾只會愈演愈烈。回歸以來,香港亂象叢生,教育亂象尤烈,影響亦最為深遠,港府實在難辭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