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似雲來逼爆港 增加基建不容緩

今年頭十個月,訪港旅客達四千四百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加一成半,其中內地客三千三百萬人次,入境處雖已增聘人手,仍然捉襟見肘,亂象叢生。其實,增加入境處人手並不難,難的是如何增加酒店、交通、購物中心等旅遊配套設施。

客似雲來本來是好事,但配套設施不足,好事也會變成壞事。事實上,早前深圳灣口岸有入境處員工疑不滿工作壓力沉重,集體請病假,致使當晚口岸擁擠,幾近癱瘓。入境處處長陳國基解釋,深圳灣口岸出入境由以往的每日約八萬人,增至現在約十萬人,而且集中在晚上七時後,當天有十餘人請假,但並非比平時多。他還說,入境處明白員工的壓力,今年已增聘二百多人手,未來會繼續向港府反映人手需求。

紀律部隊以集體請病假方式變相罷工,過去屢見不鮮,不管今次入境處員工集體請假真正原因為何,都足以反映旅客增加雖然令香港經濟受惠,同時亦帶來不少副作用,處理不好難免衍生矛盾。其實,因應實際需要,入境處增聘多少人手都不成問題,問題是如何增加與旅遊配套的其他基建設施。以酒店為例,現時全港只有不足七萬個房間,要滿足香港旅遊業的發展潛力,未來十年酒店房間數量需增加一倍,但地從何來?目前住宅用地已嚴重不足,若將珍貴的土地資源大量用來建酒店,勢必引發新的矛盾。

機場承受能力逼近極限是另一個嚴峻挑戰。當年赤鱲角機場啟用時,本港整體出入境人數只有二千八百萬人次,去年已倍增至五千六百多萬人次,今年則有望達到六千萬人次。今年復活節,高峰期每天有一千一百七十多航班升降,與現有兩條跑道每天一千二百架次升降的設計極限已相差無幾。新加坡的出入境人數少於香港,目前已籌備建造第四條機場跑道,而本港的第三條跑道卻因環保等爭議一拖再拖,雖然當局預定年底推出環境評估報告,但能否過關,會不會引起新一輪司法覆核,還是未知之數。

香港自詡購物天堂,卻缺少大型購物中心,不僅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樽頸,近年更成為中港矛盾的爆發點。當局原本規劃將機場島航天城高爾夫球場改建為大型商業城,包括購物中心、酒店及逾萬個停車場,滿足過境旅客的購物需要,而二○一六年港珠澳大橋建成後,亦方便內地居民駕車來港購物。商業城構思本來不錯,一來方便旅客購物,二來創造當地就業機會,三來內地旅客不必山長水遠到市區消費,既緩解交通壓力,亦有助減少兩地居民摩擦,可惜當局坐而論道,加上機管局內部內鬥內耗,落實商業城大計遙遙無期。

香港就是這樣荒謬,旅客少了吃不飽,旅客多了吃不消,財神爺光臨卻無法盡情消費,而且往往不受歡迎,這不就是內地官媒所諷刺的香港人「嫌錢腥」,有錢都不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