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一代遜一代 香港出路在何方

「九斤老太」是魯迅作品中的一個人物,她的口頭禪是「一代不如一代」。如今香港父母紛紛化身九斤老太,且收入愈高的人士對下一代的前途愈感到悲觀。年輕人苦無出路,正是香港盛極而衰的反映。

有團體委託大學進行相關調查,訪問一千八百多個家庭,在低收入者當中,逾六成認為年輕一代的發展機會不如自己,在高收入人士中,持同樣看法的超過七成。主持調查的學者指出,現今社會強調競爭力,僱主請人希望是「乜都識」的通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機遇處處的盛況已難復見。學者還大發感慨,指以前只要有大學學歷就可以輕易找到工作,而現在的學生「既要學樂器,課外活動又要叻,好難!」

養兒一百歲,常憂九十九,父母關心子女前途本來很正常,但為子女前途普遍感到悲觀,而且愈是高收入家庭愈是看淡年輕人的未來,則是前所未見。無獨有偶,早前有針對年輕人的調查顯示,大部分受訪者對未來悲觀,認為向上提升的階梯已中斷。很明顯,對香港前途悲觀失望不分老幼及社會階層,回歸之初大部分人抱持的「香港明天會更好」的良好願望,已成莫大諷刺。

年輕人發展機會一年不如一年,孰令致之?原因當然很多,最關鍵是香港經濟發展的動力大不如前。事實上,發展機會與經濟蓬勃程度成正比,本港經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飛,當時的實質經濟增長高達百分之八或以上,所以「遍地黃金」,只要肯努力,總有出頭天,而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香港經濟增長率徘徊在百分之三至四,扣除通脹因素,實際增長似有若無,發展機會每況愈下也就是意料中事。港人引以為傲的「獅子山下精神」,是伴隨經濟全盛出現的,時過境遷,已無法再複製。

經濟盛況不再削弱發展機遇,而經濟結構愈來愈畸形、產業基礎愈來愈單調,更是雪上加霜。如今的香港,想發達只有炒樓與炒股兩途,前朝政府更一度高喊單憑金融業就能養活一千萬人口,而事實是金融及地產業只能令少數人受惠,結果是極少數人拿走了經濟發展的大部分蛋糕,大部分人只能瓜分殘羹冷炙,衍生貧富懸殊及跨代貧窮問題,而港府教育政策不公、扶貧口惠實不至、關心青年空喊口號,只會令問題不斷惡化。

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港府無法扭轉香港沒落之勢,只好自欺欺人地要求年輕一代胸懷祖國。誠然,內地經濟發展一日千里,機會不少,但內地人才同樣在不斷成長,與他們相比,香港年輕人佔不了多少優勢,反而因兩地制度不同、價值觀差異,造成中港矛盾。事實上,除了少數內地需要的專業人士,對於大部分工作經驗不足的年輕人來說,北上機遇只不過是鏡花水月。

在港無前途,北上無優勢,年輕人坐困愁城,這個時候香港還在忙於內鬥內耗,只會加速沉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