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製劑治風濕 長用呈抗藥性

【本報訊】本港首次有研究發現,治療風濕科疾病的生物製劑藥物,長期使用可能出現抗藥性。風濕科專科醫生莫志超去年初為五十八名採用抗腫瘤壞死因子生物製劑的病人驗血,發現當中三成出現「抗藥抗體」。抗藥抗體中和生物製劑藥效,或影響治療進度。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建議公立醫院設恒常機制,為接受生物製劑治療的病人驗血,若血液中出現抗藥抗體,應考慮轉藥,避免延誤治療。

五十二歲的林蘭,廿多年前確診類風濕關節炎。病情嚴重時,全身痛至不能動彈,手部已變形。她三年前獲醫生處方十針生物製劑治療,頭五針效用顯著,但到第六針,她再次感到關節痛楚難當,於是轉用另一種生物製劑繼續治療。莫志超指,本港現時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生物製劑有七種,其他風濕科疾病的生物製劑亦有四至五種。

兩成患者初用已無效

他表示,約兩成患者用生物製劑初期已完全無效,有兩成療效顯著,原因不明。不過,研究顯示,約五成接受「抗腫瘤壞死因子生物製劑」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用藥一段時間後漸漸對藥物失去反應,相信原因之一是產生抗藥抗體,中和藥效。女性出現抗藥性的機會較高。

崔俊明指,本港風濕病患者約六萬人,當中約三萬名為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強直性脊椎炎及銀屑病關節炎(俗稱牛皮癬)患者各約一萬人。風濕病為免疫系統失調症,醫生一般處方止痛藥、類固醇、甲氨蝶呤等抗風濕藥。過去七年,本港共一千三百四十五名患者採用生物製劑,其中六成獲撒馬利亞基金或關愛基金資助。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