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向部分津貼學校追討多年來因為升錯職、加錯薪而多付的薪金,引發校方與教育局之間一場「責任誰屬」的爭議。不管今次爭議伊於胡底,也不管損失的公帑最終能否如數追回,事件已徹底暴露津貼學校管理疏漏,教育局把關不力,教育團體一味偏袒,香港教育真是病得不輕。
本來,所有津校教師的薪酬計算一直由教育局負責,局方有熟悉制度的專門計薪隊伍,所以絕少發生錯誤。十年前當局打着校本管理、權力下放的堂皇藉口,將計算教師薪酬的工作下放給學校,到二○一○年,當局更索性將「薪金評核小組」易名為「薪金核實小組」,將「事前評核」改為「事後核實」,從而將計薪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事實證明,教育局並沒有做好「事後核實」的把關角色,當發現不少學校計錯薪而「大翻舊帳」向校方追款時,最久的舊帳已長達八年,最嚴重的個案涉及四十萬元,搞到教職員徬徨困惑,人人自危,因為誰也不知道自己是否下一個被追舊帳的受害者。
教育團體最近收到三十多宗津校老師的求助個案,都是教育局向學校追討舊帳,而校方則向老師追討,主要涉及三類情況,一是學校計錯薪級點,二是學校搞錯編制升錯職,三是教育局強制要求填補空缺的工場教師由公積金制度改為強積金供款。如果說這筆混帳是由津貼學校第一手造成,校方應承擔責任,那麼,教育局沒有盡到把關責任,而事後覆核又一拖再拖,則是錯上加錯,罪加一等。現在教育局向校方及教師追款,甚至扣留給學校的日常津貼,等於將所有過失都推到學校身上,寬己嚴人,雙重標準,絕對不公平。校方及教育團體要求教育局分擔責任,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爾俸爾祿,民脂民膏,學校擺烏龍多發的薪酬屬於公帑,一分一毫都必須用得其所,這筆舊帳當然要盡快處理,不能將錯就錯,更不能為了掩飾錯誤而埋沒真相。不過,問題的根源在於教育局當初以校本管理為由推卸責任,如果當局只顧追款卻不堵塞制度漏洞,不負起把關責任,類似浪費公帑的醜聞勢必陸續有來。
津校被追多年舊帳事件其實並非偶然,而是教育當局管理無能、港府無靈魂的必然結果。這些年來,涉及教育的範疇莫不問題叢生,如雙非學童逼爆北區、幼稚園一位難求;傳統名校紛紛直資貴族化,清貧子弟被拒諸門外;國際學校學額不足,阻礙香港吸納國際人才;當局一時縮班殺校,一時增開學位;大學資助學位不足,年年有逾萬考獲入學門檻的學生向隅;院校一味向錢看,牟利的興趣多於教育……可謂各有各亂,民怨載道。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一團糟,不僅留下大量糊塗帳,而且導致教育水準一年不如一年,香港競爭力怎麼可能不每況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