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倡在紅隧九龍出口設上蓋,我極之贊成。
過往十多年,每次我有機會在校內鳥瞰紅隧出口時,都想到為甚麼不善用空間,將之立體化,相當於把道路空間的發展多層化:一,有助土地盡量利用;二,把道路兩旁、隧道口兩旁的建築物連接,產生出廣大的平面和立體空間,甚至可作為都市設計的試驗;三,藉此把隧道口的密集汽車廢氣加以處理,減少污染。
香港鐵路上可建住宅,日本可建百貨店,而我在阿姆斯特丹住的酒店就建在鐵路軌上。在隧道口的道路上建上蓋並無技術、安全乃至生態的問題,有的只是土地管理者間的協調或處理等問題。此外,這個大平台也不妨礙隧道巴士的上落,而且更為方便,沒有現時天橋接駁火車站與理大之間上下班的擁擠和混亂,還多了空間,方便安排。
平台不一定是一塊蓋,設計上可有不同空間,方便空氣與陽光滲透,或增添設計的特色。平台上也不一定只闢為花園,綠化之餘可有各種餐飲、咖啡店、書店、花店、閱讀室、露天或室內展覽空間。平台上有部分一兩層輕型架構也不礙安全,鋪上泥土,既可有樹木花草,甚至可種果樹,乃至如日本一些公共設施種上稻米。
對於理大來說,學校本部、學生宿舍、副學士課程的專上學院等,都可在平面上連成一體,校園空間和迴旋變化活動的地方便多了,校內的時裝表演也可在露天平台進行。這個平台也應開放,使大學與社會、學生與民眾混合,體現大學的社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