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維權依靠實力

中國本來是一個海洋大國,可惜北京至今未見有完整的海洋戰略,有的只是願景,結果在應對複雜的國際多變形勢,特別是美日重構對中國的新包圍圈時,來自海上的挑釁,如東海及南海,風險持續上升,回應則顯得被動。

去年七月,中央政治局就建設海洋強國的集體學習會上,習近平提出維護海洋權益的十二字方針——「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表明中國的立場,堅持以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爭端,同時堅守主權這個核心利益的底線。

十二字方針距離宏觀的海洋戰略尚遠,但至少申明涉及海上領土時,中國的立場與處事原則,這有利於應對中日釣魚島之爭及南海問題派生的各類爭議與衝突,可視之為指導方針之一。

以南海問題為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及汶萊等國廣邀區域外大國聯手勘探及開採南海油氣田的動作,由外圍向腹地步步進逼,在在考驗中國的回應,如何具體運用上述方針,軟硬兼施化解衝突風險、有效維護國家的領海主權及經濟利益。維權要有實力做後盾,去年借勢調整,重新掌控黃岩島及其附屬海域,有助主導中沙群島周邊廣闊海域的管控,在安全戰略上亦大大拓寬了戰略縱深。

專家評估的看法是南海四大群島,即東沙、南沙、西沙、中沙及其外側海域,構成一個大三角形,囊括了南海的大部分。大陸與台灣的軍隊,現已隱然控制此大三角形,未來即使出現海上衝突,中方已佔有一定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