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主政治的包容性,可由抗議對象來反映,無論民進黨或國民黨當家都好,抗議對象都沒離開過執政者;民主政治先要學懂謹慎用權,這抗議權要用得其所,要抗議便抗議有權的政客,不會抗議無權者;已經有權的執政黨更要慎權,正在執政還動員群眾上街,按台灣人說法便屬「當家鬧事」,反映執政黨已極心虛。
據說煲呔曾做特首時民望的轉捩點在政改一役,當時未至於動員群眾,卻動員了各個司局長、常秘等,大夥落區「起錨」,便有當家鬧事之風。更要命的是,政改的完成,乃由民主黨、民協等泛民直入西環洽商而成,煲呔曾根本被繞過;後來民主黨還要「『o趙完唱」,所謂這個特首「廢廢地」。至此,後來評論特區政府是否「廢廢地」,可以引證兩個客觀而基本的準則:其一,有否動員上街,實行當家鬧事;其二,政策在立會埋單表決,有否勞煩西環介入。
大話怕計數,現屆政府上場之後,特首每次落區都有支持者現身平衡,撐國教有人動員上街,反佔中有人組織抗衡,估不到連發電視牌也一鍋粥,就算小貓三兩隻也要有人上街走番轉,政府有無心虛民眾心照,但有無當家鬧事大家有目共睹。至於西環介入箍票有否牴觸一國兩制,《基本法》白紙黑字寫明,是涉及政制還是伸手維護管治權,除了見仁見智也是明目張膽;兼曲線昭明政府無力箍票,處於「廢廢地」狀態。因此有泛民跑到西環抗議也屬情理之中;但民主黨、民協等當日也曾受西環摸摸頭,不是沒先例可援,今回不過換了箍票對象,又有甚麼資格抗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