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財有道 教育本末倒置

本地各大學陸續公布上學年的財政年報,結果大多成績「優異」。高等學府生財有道,無論投資還是副學士課程創收都賺得盆滿缽滿,然而令人質疑的是,大學一味拜金,教育淪為一盤生意,這難道正常嗎?

在一眾生財有道的大學之中,浸會大學堪稱佼佼者。過去一年,浸大一舉扭轉前年虧損逾一億元的劣勢,勁賺六億元,當中投資有逾二億元的收益,而持續教育學院開辦的副學士課程更錄得近四億元的學費收入,比上一學年上升兩成一。截至今年六月底,浸大資產淨值達三十億元,較上一學年增加逾五億元。浸大賺錢能力如此之強,令不少上市公司自愧不如,說浸大管理層是成功的企業家,一點都不過分。

說起來諷刺,副學士課程因質素良莠不齊及社會認受性低而備受詬病,然而正如臭豆腐一樣,聞起來臭,吃起來香,各院校看中這巨大商機,副學士課程愈開愈多,愈開愈濫,部分院校的副學士學位數量之多直逼資助學位。有些院校因副學士學生收得太多,原有硬件設施不夠用,不得不「盲搶地」,有的甚至將教室設在街市甚至夜店的樓下,這哪裏是教書育人,根本是誤人子弟。

在一切向錢看的風氣之下,副學士課程只是牟利工具之一,浸會大學早前還被揭發將學校招待所對外開放,吸引旅客,可見為了賺錢,各院校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然而,院校賺錢能力上升,教育質素卻下降,根據英國調查機構早前公布的高校排名榜,去年全球排名第二十三位、連續三年蟬聯亞洲第一學府的香港大學,今年下滑至二十六位,將「亞洲一哥」的桂冠拱手讓給競爭對手新加坡國立大學。其他本地院校的排名亦不升反跌,其中以浸會大學退步最大,重挫十七位至二百八十八位。最會賺錢的大學,也是教育質素排名滑落幅度最大的大學,顯然不是巧合那麼簡單。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不管時代如何變幻,教育旨在培育人才而不是賺取錢財,這是從來都沒有變的,世界上最著名的高等學府,都是以培養人才稱雄,而不是以生財能力爭霸。尤其是公立院校,經費來源主要由公帑支付,即使要增加學費,目的也是彌補教育經費之不足,而不是為了賺錢盈利。令人遺憾的是,港府盲目鼓吹教育產業,將教育第一變成賺錢第一,連帶中小學亦一味向錢看,近年傳統名校紛紛申請轉為直資學校,收取昂貴學費,將學習成績好的清貧子弟拒之門外,優質教育淪為權貴的禁臠。

都說教育是百年大計,二十一世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可惜本港教育亂象叢生,學校捨本逐末,賺錢的興趣大於教學與研究,說到底是錯誤的教育產業化政策造成,是港府一手製造的惡果。當局要撥亂反正,首先應從調整教育政策開始,對教育負起應有的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