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公營房屋是港人住屋供應命脈,發展至今已達六十年,有居於公屋近半世紀的老住戶細訴當年歷史,最懷念鄰里守望相助的愉快片段,如替長者鄰居預備飯菜、家家戶戶共用雪櫃,甚至在劫案發生後自發組織巡邏隊守護家園等,有入住首批徙置大廈的居民則難忘在走廊煮食,使用共用浴室而要家人在廁所外「睇水」的情景,這些都是現今都市難以復見的溫馨鄰里情懷。
公營房屋計劃在一九五三年聖誕夜「誕生」,當年石硤尾寮屋區發生大火,近五萬三千名居民一夜間痛失家園,港府在石硤尾興建八幢六層高徙置大廈安置災民,公營房屋歷史從此展開。年約六十歲的「倩姨」林美倩是當年災民,一家八口獲入住徙置大廈僅百四平方呎單位。
倩姨憶述,由於單位沒有獨立廚廁,居民要在走廊煮食及共用廁所,她和姊妹們晚上洗澡時為防被偷窺,會輪流守着浴室入口,至七十年代政府重建徙置大廈,倩姨一家遷往石硤尾邨,環境大大改善,她現時繼承父業,在邨內經營棉被和床上用品店,雖然收入微薄,仍不捨得結業,因為店舖已成為街坊聚首的好地方。
另一老街坊「棠叔」陳醒棠則是六十年代首批入住蘇屋邨的住客,他最懷念當年鄰里關係,如有長者不能出門買菜,鄰居會代為預備飯菜,更會借出雪櫃讓街坊存放飯菜。棠叔印象最深刻的是六十年代中曾發生致命劫殺案,他與數十名街坊自發成立互助委員會,每晚帶着哨子及竹棍巡樓,巡樓後街坊會聚在一起談天說地,品嘗街坊自製美食,建立起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