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波仔搭橋 各有優劣

【本報訊】心臟搭橋手術複雜性較高,自公立醫院多年前引入「通波仔」手術後,便取代搭橋成為冠心病患者治療心肌梗塞的首選。不過,有心臟科專科醫生提醒,病人通波仔後,心血管在一年內仍有一成至五成機會再次梗塞,建議若病人的冠狀動脈有多處阻塞,又或本身患糖尿病,應考慮搭橋手術的可行性,並向醫生請教不同手術的優劣。

通波仔微創 病人歡迎

心臟科專科醫生盧家業指,通波仔與搭橋各有優點及缺點。通波仔較受病人歡迎,因屬微創手術,主要用於擴張已收窄的冠狀動脈,令血液恢復流通。手術會經股動脈或手腕橈動脈放入導管,直達動脈梗塞位置後打開球囊,撐開收窄部位,並植入金屬或滲藥支架。病人只需局部麻醉,兩日可出院,術後中風機會少於百分之一,然而血管有機會在一年內再栓塞。

動脈有栓塞 「搭橋」更佳

搭橋則屬開胸手術,若病人左邊冠狀動脈栓塞,醫生會將大動脈分支的「乳內動脈」,繞過栓塞部位,接駁到仍暢通的血管。右冠狀動脈栓塞則較複雜,就要從小腿取出「大隱靜脈」,再植入心臟作繞道及引流,由於小腿及胸部均有傷口,病人須留醫兩周,手術期間心臟會暫停跳動,改用體外循環,血液較易凝固,中風風險會增至百分之二至二點五。

他指若病人有多處動脈栓塞,或患有糖尿病,血管收窄機會大,應考慮是否採取搭橋,醫生會解釋兩種手術風險及優劣,最終由病人作選擇。

本版與香港醫學會、香港私人執業專科醫生協會及公共醫療醫生協會合作,推出醫學專題報道,每隔周五刊出。

Health Education Lay Public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