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退步原來是向前

兩岸政治議題已提上了北京的議事日程。繼早前習近平表示兩岸政治分歧不應代代傳下去,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接過其話語,指出開展民間政治對話,有利促進各界思考解決政治分歧的途徑,營造融洽氛圍,從而逐步邁向政治談判。此正為兩岸互動的新風向標,以民促政。

對於深受期待的「習馬會」,國台辦副主任孫亞夫表示,今年以來,台灣社會對兩岸領導人見面比較熱,也有期待,這個氣氛是很好的,兩岸可進一步談條件,比如兩岸事務負責人直接接觸交往,也可以創造條件。

事實上,兩岸由政治談判進入政治對話,是一個漫長的進程:先累積足夠的政治互信,台灣內部也須建立共識,才可為兩岸的政治對話創造條件。道路必定是曲折的,但前程應是光明的,以北京的優勢和強勢,台北實無可迴避,政治對話僅是時日問題而已。

一直以來,兩岸均認為雙方領導人的會面是不可能的,但現在會面的可能性已經浮上水面,可以共同努力以赴。當前,球在大陸這邊,因為馬英九說他赴大陸必是以「總統」的身份。隨着兩岸政策主導者會面時互稱官銜,也就是承認相互的治權,這是務實的開端,須知張志軍稱陸委會主委王郁琦為「主委」,不可忽略陸委會的全稱應是「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北京不能只承認後半部的「陸委會」,而不承認前半部「中華民國行政院」的稱呼,由此推及,北京既承認「中華民國」,稱呼馬英九為「馬總統」是理所當然,馬英九赴陸可期。

縱然兩岸過去有太多人為的障礙與禁忌,但水急灘險的日子已過,輕舟應可渡萬重山。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北京實力強大,何懼「中華民國」的稱呼?北京若能在此讓步,可謂「退步原來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