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千頭萬緒 綱舉自然目張

港府破天荒劃出香港史上第一條官方貧窮線,接下來如何開展扶貧工作,卻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身兼扶貧委員會主席的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為自己立下軍令狀,揚言若不做跟進或配套工夫,將是自取其辱,她強調未來三個月將集思廣益。但願港府今次說到做到,不要再令窮人失望。

前朝曾蔭權政府做縮頭烏龜,否認香港有貧窮問題,甚至取消扶貧委員會,以致貧窮問題愈演愈烈。現屆政府有意撥亂反正,但扶貧到底從哪裏開始,如何制訂優先次序,殊非易事。有人建議在現有綜援網之外,再設第二層安全網,為低收入家庭設立生活津貼;有人認為只要每年派錢一百多億元,就可以幫窮人脫貧;有人主張擴大交通津貼,並為清貧子弟設立學習津貼;有人要求港府訂立扶貧目標,比如五年內將窮人數量減少一半。類似建議不是陳義過高,不切實際,就是傾向派錢扶貧,對窮得只剩下錢的港府而言,派錢並不難,惟過去這麼多年港府派出不少錢,窮人不是愈來愈多嗎?

其實,扶貧有如看病,關鍵是對症下藥。住房不足問題引發貧窮是不爭的事實,也是各界的共識。港府數據顯示,以家庭入息中位數的一半劃貧窮線,全港有一百三十一萬窮人,但當計入公共房屋等福利轉移,窮人數量立即減少一半,變成六十七萬。可見公屋在扶貧方面成效明顯,只要多建公屋,讓無殼蝸牛早日上樓,節省昂貴的租金支出,很多人就能跳出貧窮線。當然,如何化解拓土建屋的掣肘,對港府是很大的挑戰。

教育是向上流動的階梯,也是化解跨代貧窮的最佳方法。雖然本港沒有人因為貧窮而讀不起書,但不同階層子弟的學習資源不一樣,學習效率不一樣,升學渠道更有很大的差別。由於教育制度的不公平,如升學世襲,名校轉直資,加上殺校縮班,等於變相剝奪清貧子弟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造成跨代貧窮。有統計顯示,富家子弟與清貧子弟進入大學的比例近年在不斷拉大,就是明證。所以,當局除了整合現有資助貧窮學生的不同計劃,提高資助效率,更要改革不合理的教育制度,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才是扶貧的根本之道。

香港貧窮問題的另一大特徵,就是回歸以來整體經濟有所增長,蛋糕做大了,可惜大部分基層市民無福分享,許多打工仔的收入十多年基本上是原地踏步,計入通脹因素,實質收入每況愈下。歸根究柢,經濟結構單調,產業空洞化,基層打工仔就業選擇不多,議價能力有限,收入自是無法增長。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要搞好經濟,產業多元化,增加就業選擇,貧窮問題將迎刃而解。

長貧難顧,綱舉目張,雖然扶貧工作千頭萬緒,但只要抓住重點,在平等教育、促進就業、多建公共房屋方面多下工夫,自然可以事半功倍。若是眉毛鬍子一把抓,或築室道謀,以為派錢了事,那是將扶貧問題簡單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