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語廣播:「大鍋飯」時代重臨?

「做又三十六,不做又三十六」,這是內地改革開放前「大鍋飯」時代的寫照,道出了當時工人缺乏勞動積極性的主因,亦說明了當時國家生產力滯後的關鍵。

想不到這兩句說話近期再次浮現,只是數字方面變成「做又三千六,不做又三千六」。何解?原來這是內地港企對現時工人缺乏工作積極性的感受,並認為這樣的局面,是地方政府執行《勞動法》時對勞方過於傾斜所造成。

有港商反映,現時有員工晚上放工後飆車受傷,廠方要負責其醫藥費;有辭了職的工人被車撞傷,醫藥費也是由僱主「埋單」;甚至廠方發現員工偷竊將其解僱,也要賠償三個月工資。上述現象,是由於勞動局在處理勞資問題時,往往因恐防勞方動輒把事情鬧大而處處「過分維護」,令資方無可奈何。

不過,最讓港商頭痛的,還是政府近十年來都以行政手段,迫使企業年年雙位數大幅加薪,不論員工的工齡長短或能力高低,一律照加。這麼一來,不僅大大加重了企業的勞動成本,再無餘力把一些「優秀員工」的薪酬待遇拉開,以致所有員工的工資差距愈來愈小。

當員工不管是勤勞或懶散而薪酬相差無幾的時候,加上《勞動法》對勞方的「保護」,令到員工更有恃無恐,對企業的歸屬感也會日漸淡薄。難怪有港企慨嘆:「大鍋飯」時代重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