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貧窮線 千頭萬緒扶貧難

在千呼萬喚之下,港府今日歷史性公布首條貧窮線,成為扶貧政策的依據,相對於過去不敢面對貧窮問題,今次總算邁出了第一步。不過,貧窮問題千頭萬緒,積重難返,制訂貧窮線只是一個起點,關鍵是需要有相關政策配合,而且持之以恒,否則,有貧窮線也沒有太大的意義。

扶貧委員會根據人均入息中位數制訂貧窮線,計算出貧窮人口達一百三十萬,比社福團體過去調查所得的數字還要高,反映貧窮問題確實非常嚴峻。事實上,今日香港樓價高企,百物騰貴,衣食住行樣樣難,絕大多數基層市民的日子都不好過,豈只一百三十萬人生活艱難而已。

中文大學研究發現,去年本港整體生活質素指數為一百零二點九七,雖較前年微升零點四四,但仍低於○三年的一百零四點二,當中反映市民買樓及租屋能力的負擔能力比率和實際租金指數兩項指標,均創出十年新低,負擔能力比率甚至出現負數。簡而言之,港人整體生活質素比沙士襲港時還不如,叫人情何以堪!

學者警告,住屋困難已敲響警鐘,而且還會繼續差下去。其實,港人整體生活質素每況愈下,除了住屋困難之外,社會及經濟環境亦是重要因素。香港回歸十六年來,經濟發展停滯不前,尤其產業結構單調,導致民生凋敝,即使經濟總量有所增加,許多基層市民的收入卻不增反減。台灣有位的士司機不滿經濟差收入減,十五年前月入約十萬元新台幣,現在剩下不足二萬元,他在絕望之下跳橋自殺,以死控訴現實。香港的情況何嘗不是如此,基層市民生活水平每況愈下,多少人苦苦掙扎,既看不到未來,更看不到希望。

尤其不堪的是,回歸後香港社會愈來愈政治化,整天內鬥內耗,吵吵鬧鬧,經濟和民生問題反而被拋在一邊,沒有多少人關心;加上跛腳港府動輒得咎,即使有心發展經濟搞好民生,也往往因為阻力重重而無能為力。回歸前,香港和新加坡的經濟狀況相差無幾,但十幾年來,新加坡人均GDP每年平均增長百分之六,而香港只有百分之三,以致兩者距離愈拉愈遠,如今香港已無法望其項背。原因何在不言而喻,人家是一心一意搞經濟,我們則是全心全意搞政治,香港由經濟城市淪為政治城市,生活質素怎麼可能不每況愈下?

「但傷民病痛,不識時忌諱。」前朝曾蔭權政府胡混度日,既無心發展經濟民生,更無視貧窮問題,導致貧窮大軍不斷增加。現屆政府重設扶貧委員會,並首次制訂貧窮線,無疑回到正軌,怕只怕弱勢政府寸步難行,尤其是在目前的社會和政治氣氛之下,面對千頭萬緒的貧窮問題,扶貧又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