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談判要有互信作為基礎。國與國之間互信不足,容易相互猜疑對方是否具備誠意解決問題,還是玩弄手法,甚至以拖延時間來換取空間。伊朗與西方展開核談判,正是典型的例子。
近日伊朗新總統持續釋出善意,期望可與西方和解,重新磋商核能作民用發展而非用於核武裝備,以換取西方撤銷經濟制裁。不過西方對伊朗的新姿態需時觀察,回應頗為審慎,除了奧巴馬在聯合國大會上正面肯定伊朗的取態外,大部分盟友則保持沉默。
白宮官員透露,美方為兩國領袖會晤早已做好準備,甚至連房間與飲料也安排好,可惜最終伊方表示情況「太複雜」,婉拒碰面。估計伊朗國內的強硬派認為「走得太快」,有向宿敵哈腰之嫌。
事實上,自一九七九年伊朗爆發革命,建立神權政體後,三十多年以來,美伊雙方領袖從未接觸。兩國之間,從政府到民間,互信不足,敵意則極深。和談進程過快,並非好事,反而會在國內誘發疑慮。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在中東的主要戰略夥伴,包括以色列及沙特等,絕不相信伊朗會放棄核武,以色列總理更狠批伊朗新總統在聯合國的演講「是一場充滿虛偽的說詞」,直指伊朗旨在拖延時間,以便加速推進核武計劃。
互信的建立非朝夕可至,且看中英美法俄加上德國,合共六國的外長與伊朗外長的會晤,討論伊朗核問題,能否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