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宗有關土地開發的爭議,凸顯了現時政府在處理土地使用上的寸步難行。事緣發展局局長發表了網誌文章,表示香港有大量土地是郊野公園,在土地不足建房的局限下,是否有空間向郊野公園徵用土地。文章一發表後各方批評不絕,有的針對文章內容的準確性,例如郊野公園佔地面積,其他的批評有的是在理念上的,有的在批評土地使用的先後次序,有的更將土地問題和人口政策相提並論,總之熱鬧非凡,可見土地使用的爭議如何惹火。
姑勿論局長文章中所提到的觀點是否可行,可是從各方的反應來說,土地已是無可避免成了未來的戰場,各方政治力量必定在這方面大做文章,令本來應該是專業的土地計劃,增添了不少政治變數和考量,對香港來說福禍難料。
首先,就是政府的弱勢已令土地開發變得異常艱辛。土地開發是市民住屋得以解決之關鍵,可是在目前的政治氣候下,各種土地開發都會有反對聲音,填海有生態考慮,舊區重建有集體回憶,發展岩洞又說太昂貴,移山又會有保育因素,總之是若果要每方面兼顧,必定是寸步難行。本來郊野公園土地是否可將之用來建屋,這是一個可以經驗證的課題,可是在弱勢政府管治下,只要有任何意見提出來,都會招來非議。在郊野公園的爭議上這個現象表露無遺,郊野公園是受法律保護的,不是可以單憑政府的主觀意志便可更改,在程序上要不知需要經過多少的諮詢和立法會質詢,所以政府即使有意在郊野公園用地上更改,也不知未來能否成事。然而目前的環境是連這個可能也碰不得;打郊野公園用地主意是否可取其實大可理性討論,假如政府理虧自然會碰個灰頭土臉,可是現實上政府提出的意見惹來的是連番的責難。
其次,是次事件中也見到政府的支持度很低。開發郊野公園用地是一個禁忌,這是大眾都會知道的,局長的網誌文章雖然不一定是政府施政的方向,但脫不了官方的色彩。正如上文所說,郊野公園用地是可以討論的,但坊間卻沒有多少的支持聲音,反之是反對聲音的龐大,令人意識到政府的支持度是何等的薄弱。在土地開發上無論政府有甚麼點子,只要是有爭議的,政府要有支持聲音可謂艱難。
第三,就是坊間論政的態度,是以主觀的感性方向出發,而不是客觀的科學數據分析。郊野公園不少是坐落山上,要開發極之困難,而且不少郊野公園和水塘集水區有關,在條件上是開發局限。本來這些都是客觀而科學的理由,去說明郊野公園開發的不適宜,可是大眾反對開發郊野公園時卻不是以數據來駁斥政府的不是,而大多是以感性的原因來反對,例如郊野公園是香港的瑰寶,香港的自然景色多美等等。以感性來代替理據的情況,令施政更趨向政治化,不是單純的專業處理便可解決問題。
第四,是政府內的分化更嚴重。土地使用從來都不可能只有一個意見,政府內部的評估也會有不同聲音,從現時的情形來看,這種分化會更為加劇,因為民意和政府施政是互動的,在民意傾向多樣化之下,政府內部的意見會更分歧,也令政策未來的執行或推出更形困難。連內部的共識也難以獲得,又如何令外界相信政策是可行?
筆者以為郊野公園的討論,反映出來的不單是土地使用這麼簡單,未來的硬仗還有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