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一向給人軟弱的印象,尤其是怕民進黨,但是,對自己人卻很會下重手。年初,馬英九「打連」,清除連戰在國民黨的勢力,連快召開的亞太峰會也不讓連戰出席,而是改派蕭萬長去。這回,馬英九宣布王金平不適合做立法院長,基本是要將王金平和其所代表的本土派勢力一掃而光。問題是,馬英九能得到甚麼?
繼李登輝分裂國民黨之後,馬英九再次動刀分裂,似乎百年的國民黨真的氣數已盡。不過,馬英九最後得到分裂國民黨的歷史定位,不也唏噓。本來,他大可在中華民族統一大業上有一番作為,但是歷史弄人,馬英九如同頑皮的小孩「偏不」,奈何?
馬英九和王金平不和,已是盡人皆知,沒人能否認「關說案」背後存在的權力鬥爭。固然,馬英九有高度政治潔癖,但是因「關說」對王金平下重手,必有重大政治考量。他坦承,出手前想了三天。他必然也做了詳細的沙盤推演,預計到王金平的反應以及國民黨分裂的可能。
不過,馬英九出手,也有其合理性,就是王金平掌領下的立法院,不是馬英九的助力,反而是阻力。馬英九政府提出的議案,理論上王金平應該率國民黨國會黨團護航,但是恰恰相反,在關鍵時刻頻頻不能通過,馬英九執政能力反而屢遭詬病。
幹掉王金平,如果能讓馬英九的議案通過,從而帶動國民黨展現全新風貌,爭取藍營基本選民回流,或可使馬英九民望上升。相信,這是馬英九決心「打王」的原因。
可惜,馬英九手法粗糙,不考慮黨內團結,反使同情王金平的人增加,國民黨再次分裂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