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傳媒旗下《蘋果日報》動新聞以卡通化的人物塑造,配上背景音樂和效果的報道手法,一直備受爭議。浸會大學一項研究發現,接受實驗的初中學生在看過動新聞後,認為動新聞比起沒有動畫的新聞報道片段客觀,但研究人員指出,動新聞加入對白及事件細節,令它看似較一般新聞片段客觀,但實情並非如此,相反,在動畫模擬新聞事件的過程中,難免會失實、失真,擔心年輕人會因此而被誤導「信以為真」,影響學生對事實的判斷。
浸大於今年三月邀請了七十四名中三學生進行實驗,學生被隨機分為兩組,觀看同一段有關外傭毆打僱主的新聞片段,其中一組初中生觀看《蘋果日報》的動新聞,另一組則觀看一般新聞片段,學生之後需回答約二十條問題,包括片段的具體內容、情節等,測試他們對新聞內容的記憶,學生亦要指出對有關新聞的評價。
學生需為新聞片段評分,五分代表非常客觀,一分代表不客觀,研究結果發現,觀看動新聞的學生給動新聞的評分是三點五五分,其他學生給予一般新聞片段的評分則為三點零三分,可見學生以為動新聞更客觀,平均評分高一成七,他們亦對動新聞的內容有較深印象,較觀看一般新聞片段的學生更能夠陳述片段中的內容,準確度高一成三。
不過,負責研究的浸大國際學院傳理學高級講師鄭嘉麟卻對研究結果表示憂慮,他直言現今學生習慣在動畫及電子化的環境中生活,變得過分依賴有關資訊,自己少有批判思考,加上在動畫模擬新聞事件的過程中,難免會失實、失真,令學生誤以為動新聞更客觀,但實情並非如此,「動新聞將新聞片段變成電影畫面,有時會加入對白、視覺效果,但記者未必喺現場親歷其境,學生睇完可能會信以為真。」
鄭嘉麟促請傳媒在製作動新聞時,需注意表達的手法,而家長陪同子女觀看有關新聞片段時,亦應在旁加以指導及分析,政府更需在中學推動傳媒教育,讓年輕人從小學習分析和運用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