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近年男性青少年自殺率回升,由一一年三十一宗增至去年的四十四宗,增幅達四成。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分析後,昨點名批評壹傳媒旗下《蘋果日報》動新聞將自殺情景以動畫戲劇化形式重現人前,圖吸引青少年觀看,再透過他們分享至社交網站廣泛地轉載,將對心智未成熟的青少年造成模仿效應,導致他們遇不如意就萌生自殺念頭,甚至付諸行動,要求傳媒檢討有關報道手法。一名自殺者遺孀昨亦批評,動新聞早前「炒作」報道她丈夫自殺的新聞,片中播放丈夫遺體的鏡頭,嚴重困擾她及親屬,希望對方日後不要用「煽色腥」的手法報道新聞。
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昨舉行研討會,探討傳媒報道自殺新聞手法對社會帶來的影響。中心總監葉兆輝指,本港一一年的自殺率曾經下跌至二十六年以來的新低,但去年卻呈回升,十五至二十四歲男性青少年自殺情況尤其嚴重。葉解釋,傳媒報道自殺新聞均會對市民造成「模仿效應」,但近年《蘋果日報》的動新聞將自殺情景以動畫形式重現人前,且將其戲劇化,自然吸引青少年觀看,再被分享至社交網站廣泛傳播,部分心情欠佳者或情緒不穩的青少年接觸這些片段後,有感「同病相憐」而萌生自殺念頭,甚至付諸行動。
葉又指社交網站分享或轉發有關自殺新聞的留言,平均每五個就有一個是負面評價,對死者家屬造成另一重傷害,過去曾不止一次要求《蘋果日報》刪除互聯網上有關自殺的動新聞,以免不斷傳播負能量及傷害死者家屬。
一名自殺者的遺孀胡津如昨指,《蘋果日報》去年在動新聞報道她患有嚴重抑鬱症丈夫自殺的新聞,加插部分與事實不符情節,例如強指他們感情出問題是毫無證據,片段更播出丈夫的遺體,是極不尊重的做法。「好多親戚打來,喊住問我有冇事,點解會咁,我當時已經六神無主,唔識點答。」胡希望對方改變編採方針,例如報道抑鬱症對人造成的影響,而非現時賣弄血腥、甚至「自我構想」的報道。
香港報業評議會主席陳韜文表示,該會自二○○○年至今年八月收到三十六宗與自殺新聞相關的投訴,主要不滿報道內容引起不安及侵犯私隱,只有數宗投訴理據成立,例如○二年公開譴責壹傳媒旗下《壹週刊》,指其刊登已故藝人陳寶蓮的遺體照片。他又指,該會經過一年諮詢,訂定最新的《處理自殺新聞守則》,包括避免將自殺新聞置於頭版,以及避免利用設計對白、圖片及動畫描述自殺過程,希望提高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