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改方案百花齊放,近期熱議的叫「守尾門」機制,列明朝廷有權否決任命普選產生的特首,意義上形同是阻止反華勢力入主港府的最後一道把關。有人將這個機制等同泛民入閘方案,認為既然朝廷手握最終否決權力,便無懼泛民參選甚至當選。
其實,無論朝廷最終是否放泛民入閘,守尾門機制也是事在必行的。基本法沒有提到中央政府對特首擁有否決權,只是提到擁有「實質任命權」,但如沒有否決權力,任命權力就不是「實質」了。守尾門機制橫空出世,是要凸顯朝廷對特首的廢立大權,凸顯朝廷對政改的君臨之勢,凸顯朝廷對香港的無上權力。
可以說,否決任命權今日才被提出,而伏筆則在○七年已埋下。當時前全國人大委員長吳邦國藉基本法十周年座談,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隔空喊話,提出「權在中央」論,表明香港的高度自治權由朝廷授予,「中央給香港多少權,香港就有多少權」,潛台詞就是朝廷對香港事務擁有絕對權力。這份權力當然包括決定誰人不能當特首。簡而言之,守尾門機制就是權在中央論的體現、深化和試驗。
所以,守尾門機制或者會對泛民入閘有影響因素,但兩者之間沒有因果關係。北京可以名正言順把「與中央對抗」的當選人廢掉,考慮政改方案時可能會沒抓得這樣緊,但不代表有了這個機制,北京便會拿走篩選「筲箕」。這是無法迴避的政治現實,有時法制上可以的東西,政治卻不可行,正如立法會有權否決預算案,但萬不得已也不會行這一步,公務員無糧出,綜援戶無錢收,老人家無生果金攞,公營機構無撥款用,肯定全城大亂,港府固然是輸家,使用否決權的泛民議員也要陪葬。
守尾門機制亦一樣,泛民當選人不獲任命等如由贏變輸,行使否決權力的中央政府卻輸得更慘。佔領中環沒錯因為有「真普選」方案而化解了,但平復的民情因選舉結果被扭曲而鼓譟,佔領中環不是照舊爆發?
王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