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短缺礙經濟 職位錯配成死結

香港最新失業率低見百分之三點三,港府聲稱已接近全民就業水平。其實,勞動市場人力錯配,有工無人做,有人無工做,才是最大的問題。商界不斷促請港府檢討輸入外勞限制,而勞工界則強烈反對,認為企業請人難源於不願調高薪酬及工時過長,與勞動力不足無關。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香港是否勞動力不足,同一組統計數據,勞資雙方從本身立場解讀,自然得出截然不同的結果。客觀事實是,社會愈來愈政治化,民粹膨脹,港府管治根基薄弱,放寬輸入外勞這類敏感議題根本碰不得,即使勞動市場確實人力緊張,放寬輸入外勞也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其實,近年本港一直設有「補充勞工計劃」,透過勞工顧問委員會審批不同行業的輸入外勞申請。例如安老院舍無法在本地招聘人手,獲准從內地輸入逾千名助理;部分建造業工種,也可以因應工程需要,申請輸入特定技術外勞配額。然而,商界聲言勞動力不足現象已蔓延至多個服務行業,單是零售、批發、餐飲及酒店業空缺已高達三萬個,業界申請輸入外勞,至今獲批不足百個配額。商界認為勞工短缺問題不解決,將會影響企業盈利及業務拓展,不利整體經濟增長,長遠將削弱競爭力。

單從統計數字而論,勞動市場人力短缺現象明顯,但進一步分析各個年齡群組就業情況,並非如官員描繪般樂觀,尤其是年齡介乎十五歲至三十四歲失業人數逾五萬人,其中四成多擁有副學士以上專上學歷,反映教育程度由初中至副學士的勞動人口人浮於事,如果這支待業大軍能夠投入勞動市場,相信有助減輕勞工短缺壓力。

專上學歷人口失業率高企,與勞動市場職位需求背道而馳,正好解釋了有工無人做,有人無工做的原因。隨着近年大專學歷人口增長,勞動市場逐漸形成職位錯配現象,大量基層工種乏人問津,反觀待業人口則充斥大批以副學士為主的高不成、低不就的專上教育畢業生,他們不願從事體力勞動或厭惡性行業,從社會成本效益衡量,不啻浪費人才。事實上,副學士是港府一手造成的教育怪胎,當年為了應付經濟衰退,急就章引入副學士課程,避免大批中學及預科畢業生在失業率高企之際進入勞動市場,這項權宜之計缺乏通盤配套,以致副學士學歷認受性不足,就業困難,種下今日勞動力供求失衡惡果。

勞動市場職位錯配嚴重,輸入外勞又受制於政治現實,企業不得不競相出高薪招聘人手,對打工仔而言本來是好事,問題是工資快速增長,營商成本上升,勢必帶動物價上漲,通脹高企,最終受害者又是基層打工仔。解決部分行業勞工短缺問題並無一服見效的靈丹妙藥,必須多管齊下,首先設法糾正職位錯配現象,加上商界改善招聘條件,這既有助釋放潛在勞動力,也可以降低勞資猜疑,為放寬輸入外勞營造理性對話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