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提到,全國各地政府的稅收均下滑,反映了企業的營商環境惡化,影響了盈利能力,其實已是一個警號。有些在內地設廠的港商形容:十年前,內地廠家還是朝氣勃勃的;但現在,大部分企業均暮氣沉沉。
原因不難理解,中國能成為製造業超級大國,所憑的就是低廉的勞動力和土地成本。十年前,內地企業就憑此優勢迅速搶佔市場,利潤還可達致兩成以上。當時很多企業均把所賺到的利潤用來擴充業務,加強生產力,推動國家經濟騰飛至世界第二,可說居功至偉。
可是,近十年來,內地致力提高國民收入,並推出「五險一金」等社保措施,希望能藉此改善百姓生活,共同分享經濟成果。願望雖良好,但效果如何?
港商慨嘆,內地工資連年飆升,已榨乾企業利潤,莫說升級轉型,很多中小企連生存也成問題。他們表示,內地想只用十年時間,便為全國勞工階層提供全面保障,香港和美國都做不到,是不是太急了?況且,有關的費用基本上由企業負擔,地方政府只管制訂具體政策和執行,把財務壓力全推給企業承受,是否公平?
「車太重,推不動。」這是一位港商無奈之言,道出港企困境。內地土地愈來愈貴,若連勞動成本低廉的優勢也失去,內地企業面對東南亞和其他國家地區的競爭,還剩多少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