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應對人口老化及社會變遷,當局宣布成立督導檢討委員會,全面檢討醫管局管理、聯網制度、資源分配、服務水平及整體成本效益。今次檢討範圍不可謂不廣,動作不可謂不大,但成效如何,能否撥亂反正,卻備受質疑。事實上,年初施政報告已承諾成立督導檢討委員會,拖了半年多才成事,醫療改革阻力之大可見一斑。
年紀大,機器壞,人的身體如此,官僚機構更是如此。成立二十多年的醫管局,早已老態龍鍾,百病纏身,資源分配不公平正是病症之一。例如耳鼻喉專科輪候時間,九龍中輪候少於三個月,九龍東卻要排隊三年之久;又如白內障手術,港島西最短輪候七個月,而新界西則要二十個月。同一天空下,同一個醫療體系,病人輪候時間差天共地,根源就是資源分配不公平。譬如九龍東佔全港人口百分之十四,醫療資源只佔百分之十,反觀豪宅林立的九龍中佔全港人口百分之七,醫療資源卻高達百分之十四。窮人愈多的地區,得到的醫療資源反而愈少,醫管局嫌貧愛富,難怪醫療亂象頻生。
香港貧富懸殊愈演愈烈,不僅體現在收入上,也體現在醫療資源分配上;不僅反映在醫管局聯網之間,也反映在醫管局本身。醫管局一向肥上瘦下,管理層人工本來就高人幾等,加薪幅度也往往比基層高,當局一味錦上添花,拒絕雪中送炭,管理層與前線醫護人員的收入差距愈拉愈闊,導致士氣不振,怨聲載道,前線大逃亡,引發醫療事故不斷,病人淪為最大受害者。
當局亡羊補牢,成立督導委員會檢討醫管局運作,當然是應有之義,尤其檢討聯網制度更是當務之急。醫管局成立之初,交通及通訊不發達,將全港分為七個聯網也許是合理的,惟在高度資訊化的今天,醫院病歷互通,一覽無遺,聯網制度就顯得多餘,非但不合時宜,而且容易形成利益集團及山頭主義。事實上,分區聯網長期各自為政,爭奪資源,卻未能合理運用,結果造成巨大浪費。東華醫院轄下的理遺診所最近被揭發篤數醜聞就是典型例子,由於服務病人數量與所爭取的資源不成比例,不得不將醫護人員當成「病人」以欺騙公眾,而這不過是冰山一角。
一言以蔽之,醫管局千瘡百孔,公共醫療病入膏肓,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條。當然,改革向來是費力不討好之事,勢必遭到既得利益者的阻撓,沒有勇往直前的決心,沒有置諸死地而後生的勇氣,是不可能成功的。問題是,港府民望低落,施政寸步難行,管治風雨飄搖,能不能撥亂反正推動醫療改革,會不會又是雷大雨小虛應故事,甚至一遇阻力就跪低,只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