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保育與發展

荷蘭的阿姆斯特丹給人的感覺是運河處處;在老城區,小橋流水人家,當然不是中國江南水鄉風景,卻滿是威尼斯的景貌,成為旅遊勝景,也是該市宜居的表現。

阿姆斯特丹不是古老的商埠。荷蘭的黃金時代(共和國時代)在十六世紀至十八世紀,因此留下的建築物多是這個時期,但是差不多整個老城區都把舊建築和街道保留下來,至今幾百年了。相對而言,廣州號稱千年商都,老建築寥寥可數,現在全力保留的騎樓街,如十八浦一帶,也只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產物,距今不足一百年。

廣州市內外,原是河涌處處,反映着珠三角的水鄉風貌,可惜由民國時代開始,特別是最近的改革開放時期,河涌被填為馬路,水鄉變成城市,美其名為發展、現代化、卻把歷史和傳統失掉。在遷拆之中,廣州千年商都變成為失去歷史的城市。

最近,廣州市政府開始覺醒,準備揭蓋復涌。首先在荔灣做起,已見初步成效。但近日大雨,廣州水浸,反映出城市表面的現代卻是底下諸多問題,與封建王朝時代講求風水兩利的城建方法大不相同。後者從宜居方面遠勝於所謂現代化,更保存歷史傳統,以增添來發展而不是拆建為主。香港事實上與廣州一樣,只是拆得更早,無復舊貌,即使政府願意,也難以修復,更何況政府與社會都變成了地產商的附從,對歷史傳統棄之如敝屣。

歐洲在十六世紀的興起,其源有自,不在於否定過去,而在於保育與發展並存。中國還未懂得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