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鯖魚測出生態大災難

追求新款智能產品已成時下消費模式,衍生的電子廢料每年數以萬噸計,而不當處理此類廢料會加速海水缺氧問題,有可能增加生物變性或誕下畸胎風險。參與協助保護中國海洋環境的香港大學生物科學院院長胡紹燊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全球海水缺氧地區在十年間大幅飆升逾三倍,以內地增幅尤為嚴重,他的研究團隊,去年選定體積如五毫硬幣大小的鯖魚擔任「海洋白老鼠」,研究海水缺氧對生物基因的轉變,初步發現第二代經歷過海水缺氧的鯖魚基因已有轉變,相信海水缺氧會對生物基因產生跨代變化,預計研究最快明年完成,期望可引起各國政府正視有關問題,制訂海洋保育政策。

是次研究選用專門研究海洋議題的國際指標「鯖魚」(Marine Medaka),好處在於牠的平均壽命僅得三個月,全球均掌握此種魚的基因排序、各器官的蛋白質組成等關鍵資料。胡紹燊透露,研究會將出生於正常海水環境的成年鯖魚,放入模擬海水缺氧環境的水缸內生活,至牠們誕下後代便會被解剖,工作人員會逐一記錄其內臟、蛋白質和基因等資料;部分第二代的鯖魚會繼續在海水缺氧的環境下生活,以評估海水缺氧對生物基因、性別和內分泌等轉變;部分則放回正常海水環境的水缸,掌握魚類經歷過海水缺氧後,重返正常環境的可行性。整個研究會記錄十二個世代的鯖魚,預期需時兩至三年。

珠三角污染最嚴重

研究海洋保育議題多年的胡紹燊指,內分泌干擾物早已是國際重要研究議題,特別是來自電子廢料的多溴聯苯(PBDE),這類電子廢料排入海洋後,若無適當的排污處理,污染物會吸取海水氧分,導致海水缺氧問題。他強調,全球海水缺氧地區在十年間大幅飆升逾三倍至六百多個地區,新增的缺氧地區集中在內地,當中以珠三角水體污染最為嚴重,相信與內地近年躋身「世界工廠」及國際電子產品生產商基地有關。

「這類內分泌干擾物即使濃度低至千萬分之一,相當於在研究學上僅可量度的程度,亦已足夠對魚類、貝殼類造成重大改變,更會對人類胎兒造成長遠影響。」胡憶述,其研究團隊十年前已發現內分泌干擾物引發的海水缺氧環境,會增加動物產生畸胎的風險;近年美國亦有研究確認海水缺氧會增加雄性魚類數目。

他直言,是次研究在第二代鯖魚已發現基因轉變,證實海水缺氧對跨代生物影響深遠,甚至有可能被國際低估其影響力。期望是次研究結果在國際期刊發表後,可引起全球關注海洋保育議題。

記者趙婉嫻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