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刀集:用盡筲箕政治功能

七武器之首,本來是摺櫈也是現屆特首的拿手武器,每次落區隨身帶備顯是防身之用;落區即是巡視民間,但民間品流複雜,兼圍堵特首的刁民眾多,摺櫈只能治標,頂多見一個打一個,要是民間使出人海戰術,始終雙拳難敵四手。根本大法顯是打擊民間刁民數量,如今皇恩浩蕩,御賜筲箕一個,正是筲箕一出刁民難攖其鋒。

特區選特首,原本已有筲箕功能,但只有選委篩,民間沒得選,政治效能便只發揮一半,阿爺看特首可靠,民間卻覺得特首靠不住,搞得每次落區都要帶摺櫈,阿爺又自覺主權受損。如今搞普選,筲箕功能進一步發揮,既可說順應民意,篩選出來的特首又增加了認受性,論武功便叫功力大增,何樂而不為?

況且,特區慣用筲箕選特首,駕輕就熟,選委組成之法現成就有,關鍵是如何篩走稗子,免得三百多萬人選出的特首根不正、苗不紅。因此,選委的數目和組成辦法,應不至於大改,但為防泛民這類稗子,最後拿出來供民間投票的候選人,設限又必然要更高;筲箕功能,實際不離兩個可能,一是提高提名門檻,二是選委先選。

按去屆經驗,泛民在選委所得票數不過二百左右,這提名門檻只要提高到三百票,泛民已難有出頭天。門檻提高,必予外界民主倒退的口實,因此又可以門檻不變,但為精簡普選便要附加一條,先由選委投票選出兩個票數最高的候選人,作為普選的最終提名,如此先篩後選,方能把筲箕政治效能用到盡。說到底,阿爺搞特首普選,有誠意要的只是普選的認受性,不是真普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