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往日「七一」像把尺,近年「七一」像杆秤。一邊是遊行,一邊是巡遊;一邊是泛民,一邊是建制派;一邊是反港府,一邊是撐港府。只要把兩邊的人數與聲勢秤一秤,就能量度出民心背向、政治形勢、施政得失。而對北京來說,今年七一還額外多了一層意義,就是檢驗政改策略的成敗。
當然,如何評估七一遊行,人人心中有把秤,只是北大人那一把,跟一般港人那一把的落差有時實在太大。按過往經驗,若遊行人數比去年稍多,北京必然老神在在,把衝擊級別界定為「可以接受」,判定愛國論攻勢纏鬥四個月,未能佔上風,亦未算輸得很多。這是北京的想法。換言之,政改有前提,普選特首有預選,「與中央對抗的人不能當特首」,這些官方基調將會繼續唱下去,北京泛民硬碰硬的可能性仍是很大,政改方案一拍兩散的危機仍在惡化,香港走向大亂的風球訊號仍舊高懸。
北京或許認為,一杆秤兩頭墜,既然遊行一邊不是太多,巡遊一邊不是太少,政改便沒必要讓步。然而,天秤之外還有兩個砝碼,他們似乎看漏了眼。第一個砝碼,最新民調顯示,港人對中央政府及港府的信任度雙雙下滑,對一國兩制的信心淨值更跌至零,破回歸以來紀錄,這會否是港人對政改爭拗的另類表態呢?這會否是港人集體示威的沉默腳步聲呢?這些對中央政府信任度大減的市民,仍未走上遊行的天秤一邊,一則他們是沉默一群,二則是在等待政改最後定案,若然最終還是失望,會否也被逼上街頭?
第二個砝碼,梁振英政府民望低處未算低,已成了政改負資產。當年二十三條立法烽火漫天,觸發七一大遊行,當時許多人說是被時任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激出來的,這次政改由梁振英政府推銷,當真正揭開戰幔後,會否也刺激出五十萬人上街的震撼一幕?
王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