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沉默中爆發 就在沉默中滅亡

「萬家墨面沒蒿萊,敢有歌吟動地哀。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今天是七月一日,重溫魯迅這首詩,別有一番感慨。回歸十六年後的香港,悲情處處,民怨沖天,人們迷茫,人們沉默,人們期待着驚雷炸響。也許今天的大遊行就是驚雷,但願驚雷過後就是晴天!

香港回歸整整十六年,梁振英政府也上台整整一年了,他面對的是一個多麼不堪的局面:僅一成七受訪市民滿意特首過去一年表現,不滿的多達四成半;同樣地,僅一成四人滿意特區政府整體表現,不滿的也達到四成半。群眾眼睛是雪亮的,現屆政府過去一年施政混亂,大概只能用「差劣」兩個字來形容。

眾叛親離 四面楚歌

港府無能,施政差劣,發展經濟無方,改善民生無力,導致整個香港淪為悲情城市,從基層到中產,從中小企到年輕人,無不身受其害。本報連日來列舉的種種民生疾苦,既令人悲哀,也令人無奈。今時今日,除了一般市民怨聲載道,被視為捧着鐵飯碗的公務員團隊同樣滿肚怨氣,甚至連高官也紛紛出來吐苦水,管治班子儼然已到了眾叛親離、四面楚歌的地步。事實上,現屆政府開局不利,諸事不順,上台不久已有多位問責高官及行會成員爆出醜聞,鬧得人心惶惶,士無鬥志;加上政策頻頻失誤,推出一項跪低一項,中層及基層公務員飽受壓力,苦不堪言。問責高官坦承每天上班都像「打仗」一樣,而前線公務員則聲稱每天都要「帶埋娘親返工」,港府被形容為「熱廚房」,一點也不誇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這個廚房之所以熱,完全是港府自作自受,咎由自取。正如公務員團體指出,最高領導層頻頻出事,拆彈手法又差劣,以致火頭四起,疲於奔命,令懷着一腔熱情加入政府的公務員心灰意冷,不少人萌生退意。內憂甚於外患,公務員本應保持政治中立,但近年愈來愈多公務員忍無可忍,不惜反戈一擊,公開參與遊行,這難道不是港府逼出來的嗎?

最匪夷所思的是,港府面對各種內憂外患,本已手忙腳亂,狼狽不堪,詎料當局不暇自哀,反而以各種下三濫手段滋擾正義傳媒,打壓新聞自由。當年精忠報國的岳飛被昏君宋高宗和奸臣秦檜以十二道金牌從抗敵前線召回,最後以莫須有罪名殺害;如今港府多個部門先後十二次以不同藉口上門滋擾東方報業集團,手段何其相似,又何其卑鄙。新聞自由是香港核心價值,也是香港成功的基石,尤其是經歷前朝曾蔭權政府七年之禍,廉政與法治已嚴重受損,作為第四權的傳媒監督更加重要,港府打壓新聞自由,無異於與民為敵,也無異於自毀根基,自取滅亡。

南北朝時期,宋國有位大將名叫檀道濟,屢建戰功,忠心耿耿,後來卻被宋文帝捏造「圖謀造反」的罪名殺害。他臨刑前又氣又恨,大吼道﹕「乃壞汝萬里長城!」

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

歷史上,這種「壞汝萬里長城」的悲劇一直不斷上演,最著名的莫過於明代崇禎皇帝殺害袁崇煥。當時國事糜爛,朝局混亂,外敵入侵,百姓造反,既有內憂,又有外患,崇禎剛即位時本想收拾殘局,振作一番,做一個「中興」之主,因而一度勤於朝政,宵衣旰食;奈何也許是明朝氣數已盡,這位表面有所作為實則昏庸無能的皇帝竟中了敵人的反間計,把被視為「國家柱石」的大將袁崇煥撤職關入大牢,最後凌遲處死,成為千古奇冤。崇禎自毀長城,不僅斷送了明朝江山,自己也走投無路而被迫自縊。

歷史往往驚人的相似。如今香港的亂局恰似明代末年,施政混亂,烏煙瘴氣,內憂外患,民不聊生,梁振英政府在「穩中求變、適度有為」的口號聲中上場,頗有一番雄心壯志,堪比崇禎即位初期的決心。然而一年過去了,港府志大才疏,剛愎自用,非但未能撥亂反正,反而倒行逆施,既激起市民怨氣,又迫害正義傳媒,連公務員團隊亦聲稱受到侮辱,港府自毀長城,與崇禎後來的所作所為簡直如出一轍。崇禎在位十七年,換了五十個宰相,十四個兵部尚書;梁振英政府上台僅一年,已有多位問責高官及行會成員出事,實在諷刺。以古為鑑,可知興替,莫非港府正在重蹈古人覆轍?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與民為敵的政權,不管當初如何得到人民支持,最終都不會有好下場。董建華上台之初民望高企,結果依然抵不住五十萬人上街怒吼,不得不「腳痛」下台,這不就是最佳例子嗎?當然,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現屆政府還能維持多久,能否完成餘下任期,一點也不重要,「港人治港、一國兩制」經歷三位特首均告失敗,百年繁榮淪為悲情城市,獅子山精神變成集體回憶,香港人心漸行漸遠,港獨思潮蔚然成風,這才是最值得中央政府好好反思的大問題。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七月一日是香港回歸紀念日,本來是不應如此沮喪和憤慨的,無奈經過三位特首十六年來的無能管治,香港敗象紛呈,七一早已變質變味,再也不是值得慶賀的日子,而是變成港人的遊行日、聲討日、發洩日。說到底,香港的命運必須由港人自己掌握,多數市民沉默已久,現在該是爆發和怒吼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