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六月廿三日港人終戰勝沙士,一洗「疫區」污名。十年後,本港公營醫療系統對應變重大傳染病是否準備充足?聯合醫院內科部一對相識卅三年的「孖寶醫生」伍煥良及朱頌明,當年義不容辭加入沙士抗疫隊伍,連續六周應付淘大花園爆發而湧入院的病人,迅速將病人分流、分析感染途徑。兩人經常謀對策改善內科環境,無奈經過慘痛一疫,內科病房今天仍超飽和,威脅醫療安全網。他們認為,政府必須開誠布公,與公眾及醫學界同心抗疫。
聯合醫院在零三年疫情最高峰時,曾接收一百八十名病人,大部分為淘大花園E座居民,該院多達廿八名醫護人員不幸染病。當年三月十五日,6A內科病房被定為集中護理病房,由呼吸科醫生朱頌明領軍管理,每日平均八至十人入院,病房擠滿數十名病人,三月尾更需盡開內科四病房收容病人,床位與醫護人手均大失預算。
風濕科專科醫生伍煥良是朱醫生的中學兼大學同窗,又在聯合共事。○三年三月尾,朱頌明「午夜徵召」他入抗疫團隊,負責管理懷疑感染者的集中護理病房。此後,二人與團隊無間斷工作,建立默契。伍煥良指着腦袋說:「我似左腦,佢似右腦;我畫龍,佢點睛。」
經沙士一疫,二人與內科團隊不斷研究加快輕微患者的出院時間,以騰空病床。惟十年過去,朱頌明發現市民仍濫用急症室,不必要地佔用內科床位,病房入住率長期高企百分百,不時需在病房外搭臨時病床收症,水洩不通,「十年來不斷剪爛個安全網,病房如車輛超載咁危險」。他認為,長遠需檢討內科病房資源,至少預留一成至一成半床位及人手備用,否則醫療系統難有後備能力應對疫症。
他們又指,疫情爆發,訊息不透明往往引發憂慮,管理層應盡早向前線醫護人員提供傳染病資訊,才可及早制訂防疫措施。閉門造車,對公眾百害無一利。
記者 戴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