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形象工程定業績 官員報喜不報憂

內地官場官僚主義盛行,對於各級、各部門的工作情況不作深入了解,或是只看報表了事,或是走馬觀花「視察」一番,浮光掠影,毫不了解實情,於是造成形象工程流行,報喜不報憂成為常態。

對下級了解不深入

官場陋習,至今未改,積重難返。領導人在上面作洋洋大文的報告,說甚麼要「大力推動政務公開」,「要讓人民群眾更加全面了解政府工作,更加有效地監督政府行為」,但是,只要看看群眾上訪有增無減,地方群體聚眾示威事件頻發,各地「維穩」編制和經費大幅度增加,便知道官民矛盾達到何等嚴重的程度!

形象工程流行,始於各地大建樓亭館所,大搞所謂「地標」。後來雖經中央三令五申,禁止興建豪華辦公大樓,但禁者自禁,各地形象工程的建設更是變本加厲。

最近因為中央推行城鎮化,縣以下的村鎮搞形象工程更為積極。因為縣城村鎮有多一點的高樓大廈,便有機會被評定而升級為市。縣和村鎮的官員都可以官升一級,這又是地方大搞形象工程的另一個誘因。

歸根到柢,就是領導對下級的政績了解不深入,憑下級書面匯報或走馬觀花地視察一番,以印象評分,以招待逢迎定幹部升遷。這也是公費吃喝愈來愈豪華,招待上級官員愈來愈花心思的原因。

由於中央決定:「以大城市為依托,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已經成為戰略方針。如果中央沒有狠抓遏制大搞形式主義的形象工程,則城鎮化可能並沒有真正發揮大中小城市的協調作用。

同樣的弊病也出於對意外事件死亡人數的評績。據說某市如有交通意外,煤礦崩塌、高樓大火之類的慘劇發生,上級便多以死亡人數多寡來評定該地或部門的政績。例如說死亡人數在十人以上的,是一個評價,再上若干十人的,又是一個評價。

根源在於官僚主義

於是當地或當事部門便在上報中,往往壓縮死傷人數。如死亡逾十人便只報九人。特別是一些煤礦的礦難,多有「毀屍滅迹」的,以免上級加大處分。年前浙江的高鐵事故,竟有將失事車廂在當地「活埋」的怪事,並對事故原因諸多推搪。總之,有關方面總是想推卸責任,這些都是已經公開的秘密。其他不少事故在發生之後,地方或部門隱瞞不報或以大報小的不知有多少。

況且,如有傳媒如實報道,必遭打壓。不少地方又以「維穩」為名,壓制知情人的揭發或上訪,為此製造更多的冤案。

報喜不報憂源於長期存在的官僚主義。鄧小平早在三十三年前就指出,「官僚主義是一種長期存在的、複雜的歷史現象」。並說我們的官僚主義「有自己的特點」,既不同於舊中國的,也不同於資本主義國家的,它與我們「高度集權的管理體制有密切關係」。他認為應下放權力,讓下級「真正按民主集中制自行處理」,「而不應統統拿到黨政領導機關,拿到中央部門來,就很難辦」。官僚主義者靠一些數目字的規定來判斷下級的政績,結果便出現報喜不報憂的現象。所以,形象工程流行,報喜不報憂成為常態,官僚主義才是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