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輪碼頭來太遲 最怕淪為大白象

今天是端午節,啟德郵輪碼頭正式迎來第一艘郵輪「海洋水手號」,為了這一天,香港已經等了十幾年。郵輪碼頭首個泊位投入使用固然可喜,問題是香港已失先機,能不能如港府誇口的那樣成為區內郵輪樞紐,實在令人懷疑。

自香港國際機場搬遷至赤鱲角後,發展啟德郵輪碼頭便提上日程。奈何港府議而不決,決而不行,這塊市區最珍貴的地皮長期丟空,遲至二○○九年才動工興建。郵輪碼頭好事多磨,是歷屆政府蹉跎歲月的縮影。古人說,十年磨一劍,用十幾年時間「磨」出來的郵輪碼頭遠遠談不上是慢工出細貨,碼頭主體大樓尚未完全竣工,配套設施更是十畫未有一撇,加上交通、環保設施天殘地缺,郵輪客人今日抵埠,映入眼簾的首先是爛地及工地,如此第一印象,怎麼令人對香港產生好感呢?

更叫人擔心的是,上月底黑色暴雨期間,碼頭內出現多處滲漏,輪候大堂淪為澤國,引起豆腐渣工程的質疑。時值雨季,如果碼頭設施再次水浸,旅客狼狽不堪,郵輪碼頭就不是為港爭光,而是大出洋相。

碼頭開張首日是否順利還在其次,長遠競爭力才是重點。事實上,啟德郵輪碼頭接待過「海洋水手號」後,要等到十月份才會有第二艘郵輪泊岸,今明兩年僅各有約二十艘郵輪停泊,全年使用時間只有一個月左右,其餘十一個月處於閒置狀態,在香港這個寸土尺金的地方,是不是巨大浪費?工程總共投資八十多億元,何年何月才能回本?區內郵輪樞紐又從何談起?

相比啟德郵輪碼頭低得可憐的使用率,周邊地區的競爭對手顯得異常忙碌。新加坡國際郵輪中心去年十月啟用,半年間停泊郵輪七十艘次,接待旅客二十萬人次;同樣去年啟用的上海吳淞國際郵輪港,首年停泊國際郵輪六十艘次,接待旅客三十萬人次,預期今年停泊郵輪一百二十艘次以上。上海與新加坡可謂名副其實的區內郵輪樞紐,啟德郵輪碼頭只是初生嬰兒而已,顯然不能相提並論。

對香港郵輪業務構成直接競爭的何止上海及新加坡,僅中國內地,已有天津郵輪母港、三亞國際郵輪中心、廈門海峽郵輪中心、青島國際郵輪港口等,珠海、寧波、舟山、秦皇島等地也欲分一杯羹。投資逾百億元的深圳太子灣郵輪碼頭明年啟用,最終將有十七個泊位,年接待能力達七百六十萬人次,深圳政府雄心勃勃欲將之打造為「中國第一郵輪經濟體」,對香港威脅最大。

事實上,稱為「朝陽行業」的國際郵輪業務,在亞太區增長尤為明顯,在本港卻呈沒落之勢,接待郵輪旅客數量近年持續下降,這正是香港競爭力每況愈下的表現。有人擔心啟德郵輪碼頭終可能淪為得物無所用的大白象工程,並非杞人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