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爸「鬱」到病始求醫

正所謂「男兒有淚不輕彈」,現代爸爸面對育兒及工作壓力更是有苦自己知!精神科專科醫生黎大森稱,男士患情緒病比例雖較女士少約一半,但大多至壓力近「爆煲」才求醫,患抑鬱症較常見。曾有待業父親對管教過度活躍症兒子束手無策,「谷到病」,兩父子接受治療後情緒及關係改善。他提醒男士多向親友傾訴心事,令自己輕鬆面對困難。

「連工都唔想返」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代表黎大森指出,近七成男病人均在感到失去工作動力及出現自殺念頭等才求醫,不少患者在公司身居中、高職位,既要完成上司的要求,又要管理下屬,工作壓力沉重。回家後,因「望子成龍」心態,對子女學業表現很緊張,偶然因管教問題與妻子意見不合,同時承受四重壓力。但男士遇煩惱時不習慣展示軟弱一面,傾向「自己搞掂」,更鮮向醫生求助。

他續稱,抑鬱症患者初期會出現失眠、胃口差、集中力下降、暴躁及無耐性等病徵,漸漸對四周聲音變得敏感,但男士會將病徵歸咎於工時長、身體太疲累等,未有即時處理,漸漸會有隱蔽傾向,不想參與感興趣的活動,甚至「連工都唔想返」,可能有自殺念頭。「超過六成未得到適當治療的長期抑鬱症患者,會同時出現焦慮症徵狀,香港有一成抑鬱症患者最終自殺身亡,及早識別同治療病情係非常重要。」

向醫生哭訴教仔難

一名年近四十歲的爸爸陪同八歲的過度活躍症兒子求醫,他對黎醫生申訴兒子多次在校內搗亂及與同學打架,學校不時投訴,有家長聲稱要報警,他愈說愈激動,甚至流淚指「呢個仔真係好難教!」黎察覺他有抑鬱症狀,治療過程中,發現他正待業,壓力甚大,愧對外出工作的妻子,又要控制沮喪情緒管教兒子,致抑鬱症狀持續惡化。黎說:「當兒子慢慢學識紀律後,爸爸情緒無咁低落,配合藥物及心理輔導後,治療進度相當好,親子關係都好好多。」

他建議「港男」應維持每日卅分鐘運動,可帶動多種賀爾蒙分泌,抵抗壓力及令人快樂,如出現抑鬱症病徵,可先與親友分享,找紓壓方法,負面情緒持續便應求醫。

記者李苑葶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