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便持續稀爛腸癌徵兆

大便稀爛或排便不清,在中醫角度可能是濕熱,但同類徵狀持續出現,可能是患上腸癌。有病人持續出現濕熱徵狀兩個月,服中藥無效,直至大便出血求診,才確定患上直腸癌第三期。另外,此症也可引致持續腹瀉,令體內鉀質大量流失,導致肌肉無力,如同癱瘓。外科專科醫生提醒市民,腸癌患者大便會帶有黏液,故持續出現大便稀爛或腹瀉,不可輕視,需盡快求診。

外科專科醫生鍾志超指出,腸癌可引致腸塞,令患者便秘,腫瘤亦可分泌黏液,隨着大便排出,令大便稀爛。曾有一名年長病人,因持續兩個月大便稀爛,以為濕熱向中醫求診,但情況無改善。病人後向他求診時,他以手指探入其肛門,已摸到直腸有腫瘤,病人接受手術切除後,證實屬第三期直腸癌,癌細胞進入淋巴結。

手腳無力 「好似癱咗」

腸癌也可導致腹瀉,一名年約五十歲男病人持續腹瀉兩周,以為「食錯嘢」,但無腹痛或發燒等腸胃炎徵狀。他因工作忙而沒有即時求醫,直至在家中突然手腳無力,「成個人好似癱咗」,送院驗血發現鉀水平過低,須即時注射鉀質,否則會心律不正,甚至死亡。他經內窺鏡檢查,發現乙狀結腸內有腫瘤,屬第三期腸癌,並分泌鉀質黏液,腹瀉時大量流失。

鍾志超稱,腸癌患者大便會出血,若腫瘤遠離直腸,出血徵狀不明顯,但大便會帶有黏液,需要留意。該病成因與遺傳基因有關,部分患者有家族史,發病可早至十八歲,而經常食紅肉、煎炸或燒烤肉類,也增加患腸癌的機會。他建議,四十五歲的市民接受大腸鏡檢查,若發現息肉太多或有息肉變異,就要隔一至兩年再接受檢查,以及早清除早期癌細胞。

若不幸患上腸癌,鍾志超表示,病人毋須悲觀,即使患第三期,腫瘤擴散至肝臟,只要無擴散到其他器官,將腸和肝的腫瘤切除,存活率亦達四成。若腫瘤近肛門,手術切除後也可保留肛門,毋須造口,故病人不需要擔心而延誤治療。

本版與香港醫學會、香港私人執業專科醫生協會及公共醫療醫生協會合作,推出醫學專題報道,逢周五刊出。

記者蘇家欣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