劏房居民望穿眼 安得廣廈千萬間

全港劏房戶共有多少,從來是眾說紛紜。社區組織協會估計至少有二十萬人居於劏房,「全港關注劏房平台」去年底公布有二十八萬劏房戶,早前更有人推測劏房居民可能高達百萬之眾。這就難怪,當局首度推算全港有十七萬人居於約六萬七千間劏房,引來一片「報細數」的質疑聲。

各界普遍不相信官方數據,並非沒有根據。港府慣於粉飾太平,對劏房問題長期視而不見,見而不理,過去從無這方面的統計數據,直至今年初,當局才委託顧問公司抽選全港一千八百棟二十五年樓齡以上的私人樓宇調查,推算全港約有六萬六千九百間劏房,估計有逾十七萬人居住。由於抽選率太低,又未計及藏身商業樓宇、工廈的劏房,推算數據未免大幅縮水,未能準確反映基層市民的居住困境。

事實上,由於樓價長漲長有,無殼蝸牛除了棲身劏房,幾乎別無選擇,以致劏房遍地開花,實際數字難以估計,而公認的事實是:劏房居住環境惡劣,逾半劏房屬「三無」,即無水、無廚、無廁,樓齡高加上胡亂改變房屋結構,用電負荷大,埋下安全隱患;又由於劏房奇貨可居,租金高昂,堪比豪宅,這對收入有限的基層民眾而言,是不堪承受之重。為了節省開支,有一家四口住於八十呎「豆腐膶」單位,人均面積只有區區二十呎,在如此狹逼的空間裏,轉身尚且不易,遑論私人空間。

除了劏房,還有不少比鳥籠大不了多少的籠屋,甚至廢棄豬圈、雞舍都改建成居所。香港號稱國際大都會,高樓林立的背後,陋室蝸居隨處可見,這種非人的居住環境堪稱全世界罕有,亦一再成為國際傳媒獵奇的焦點,這是香港人的悲哀,更是港府的恥辱。

沒有安居,如何樂業?現屆政府將解決房屋問題列為施政的重中之重,計劃增建公屋與居屋,大方向固然正確,奈何管治能力低下,空有雄心壯志卻無法施展,一度對新政府「穩中求變」寄予期望的市民,已愈來愈不耐煩,愈來愈失望。面對劏房問題,特首梁振英重申將努力拓土建屋,包括推動新界東北發展計劃以及打造新市鎮,惟眾所周知的是,新界東北發展計劃遭遇重重阻力,基本上處於擱置狀態;發展大嶼山、打造東涌新市鎮,又因涉及大量填海而遭到環保團體反對;至於在市區見縫插針,將原有公共休憩用地改變為房屋的計劃,同樣說易行難。港府施政招風惹雨,寸步難行,房屋政策無異畫餅充飢,退一步說,就算港府排除萬難,衝破千阻,最終將發展藍圖化成現實,最快也是十年以後的事,遠水救不了近火。

房屋問題不僅是民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香港愈來愈政治化,年輕一輩愈來愈激進,示威遊行不斷,很大程度上與房屋問題有關。施政「重中之重」變成「難上加難」,港府民望低殘不足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