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會議今非昔 管治混亂豈無因

新政府上台不足一年,先後已有三位行政會議成員捲入醜聞,不是黯然去職就是無限期休假。行會成員良莠不齊,狀況連連,港府施政混亂、民望低落,也就不足為奇。近日接連有建制派要員呼籲改革行會,提高行會的決策功能,同時廣納賢才,立意固然不錯,怕就怕說易行難。

行政會議由港英時代的行政局脫胎而來,理論上職能、地位、角色都一樣,都是協助最高行政長官決策,實際上今非昔比。曾在董建華時代出任行會成員的立法會主席曾鈺成指出,港英時代,行政局是真正有實力的機構,成員都是社會精英,講話有分量,即使港督不採納大部分成員的建議,也要將相關意見紀錄在案,呈交英國政府審視。回歸後就不一樣了,行會的組成形式,包括人數、人選、任期等,都由行政長官一個人決定。言下之意,由於行政長官「一言堂」,行會失去決策實力,淪為諮詢機構。同為建制派的現任行會成員李慧琼則歸咎問責制的出現,令行會失去內閣角色。

建制派要員輪番呼籲改革行會,背後原因當然不簡單,不容港府不正視。所謂知病之所自起,方能治之,行會落到今日的不堪田地,既是大環境使然,又有人為因素。為制衡民選立法機構,《基本法》確定港府行政主導,加大特首的權力,對行會如何協助特首決策語焉不詳,留下操作的空間;及之推行問責制,問責局長只要得到特首支持,便可無視行會大部分成員的反對意見,一意孤行,行會權力被架空。尤其前特首曾蔭權時代任人唯親,方便他一個人獨斷專行,令行會徹底淪為橡皮圖章。

人們已經看到,曾蔭權時代行會已經禮崩樂壞,集體保密制蕩然無存,譬如有人為討好民意,公開與港府決策唱反調;有人為打擊競爭對手,刻意洩露行會機密。及至新政府上任,一名行會成員因接受當局調查而被迫無限期休假,但休假有無期限、應否換人,沒有任何明文規定。最莫名其妙的是,目下香港百廢待興,經濟民生問題多如牛毛,上周行政會議竟然以「沒有議程」為由休會一天,惹來各方揣測。到底是沒有議程,還是政策局長懶惰不做事呢?抑或公務員隊伍與問責團隊合作不暢,甚至發生齟齬呢?

行政會議有如行政長官的左右臂膀,行會濫竽充數,整個問責班子拉雜成軍,醜聞迭爆,港府自顧不暇,根本沒有精力處理政務,更何況,政改、佔中等更嚴峻的考驗還在後頭。提前跛腳的港府要避免重蹈董建華政府半途而廢的覆轍,改革行政會議,引入新血,可能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但改革說易行難,建制派內部分裂,港府民望低沉,有能之士只會冷眼旁觀。正如當年有人勸進曹操,曹操斷然拒絕,指這是將他「放在火上烤」,如今的港府,不也是令人望而生畏的熱廚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