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廢物處理宜因勢利導

香港現時的廢物處理已到了一個臨界點,即傳統的堆填方法已應付不了廢物增長的速度,以這樣的情況,現時的堆填區很可能在數年間便會飽和,到時香港的廢物處理便沒法進行,是以政府對源頭減廢、擴大堆填區和興建焚化爐都將之擺上日程,早前立法會並有代表前往南韓,參考當地焚化爐之興建,可見政府在處理廢物上的部署。

垃圾徵費 推行不易

廢物處理變成燙手山芋是意料之事,沒有人願意將處理廢物這些厭惡性措施建於家園附近,是以當政府說有意擴大堆填區時,將軍澳的居民群起反對;所以當政府說有意在石鼓洲興建焚化爐時,長洲的居民群起反對;至於政府有意對垃圾實行源頭收費,要多付鈔的市民又群起反對,總之在廢物處理上並不是一件容易和討好的事情。

可是廢物終需要處理,反對者反對縱然情有可原,但更多的是緩急和取捨。換言之,現在我們要面對的已不再是應否的問題,而是如何的問題。

舉源頭減廢為例,現在每天堆放在堆填區的廢物,大部分都是廚餘和建築廢料,理念上只要在廚餘和建築廢料入手,將這兩項的源頭減少,堆填區的壓力便會大幅減少。但要做到廚餘減少,端賴市民的合作,在生產食物時要拿捏得準,將廚餘產生的可能減少,而建築廢料也要靠循環使用。但這些前提卻不容易做到,要令源頭減廢成功,沒有垃圾徵費很難有效的執行,且當源頭減廢有一定成績時,堆填區的壓力也會減少,從這個角度看,垃圾徵費和堆填區的未來有很大的相連關係,可說互為因果。一個重要的考慮是垃圾徵費並不會順利的推行,以現時的民意和政治環境,要有效的實行垃圾徵費,從而達到源頭減廢並不容易,若果一切順利也得花上一年多的時間。在沒有做到源頭減廢前,堆填區的壓力也無法減低,而擴大堆填區則是當前之急。很多人對擴大堆填區很有意見,可是若不擴大堆填區,在源頭減廢成功前香港便已沒法處理垃圾。

借鏡首爾 有望成功

至於焚化爐的興建,則是對廢物作最後的處理手段,以現在的焚化技術,經焚化後的垃圾只及原來的百分之一,將焚化後的灰燼再作堆填處理,便可以有很長的時間不用再考慮堆填區不足的難題。以這個層面看,垃圾徵費帶動源頭減廢,源頭減廢令堆填區壓力減少,至於焚化爐更可令堆填區作長久的運作,這些都是一環緊扣一環的進行。可以這樣的說,擴大堆填區是用來買時間,即買來源頭減廢有成效的時間,而未來的焚化爐是將堆填區問題告終,因為堆填區會有上百年的使用壽命,垃圾問題也會因這些連環計劃而得到解決。

如意算盤是這樣打了,但這個計劃卻不好推行,正如上文所說,這個連環計中的每一環都不會受市民歡迎,當中若有一個環節出現事故,一勞永逸式的解決垃圾問題便會有困難。

要市民支持和接受這些不受歡迎的措施,對市民曉以大義並非良方,因為每個人都會認同處理問題的重要性,但一談到要犧牲一己利益,卻不會成功的,尤其是維權意識日重的香港。首爾的做法其實有很大的借鏡空間,當地政府明白沒有人願意厭惡性設施放在家門,所以當地政府會對受影響人士提供補償。若果焚化爐方圓若干範圍內的民居可以得到補償,反對的阻力才會降低,以這種思路出發,以補償形式來交換,政策才有望成功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