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展東涌雖可為 港府切勿造悲情

將解決居住問題列為施政重中之重的港府,在拓地建屋方面屢敗屢戰,擬就擴展東涌新市鎮推出第二階段諮詢,最快二○二四年才有房屋供應。遠水救不了近火還在其次,由於諮詢文件涉及大量填海計劃,令人擔心新市鎮大計遭遇重重阻力,陷入研究復研究、諮詢復諮詢的怪圈。

發展新市鎮分散市區人口壓力,在本港一直行之有效,港英時代共發展出九個衞星城鎮,東涌是最遲發展亦是規模最小的一個,還有不小擴展潛力。根據當局規劃,可在東涌東填海造地一百二十公頃,在東涌西利用閒置農地及有限度填海十四公頃,以作發展。當局為東涌東制訂了兩個發展計劃供市民選擇,一是「宜居城市」,通過提高鐵路站附近的發展密度,提供三萬八千個單位,容納十一萬人口;二是「經濟活力」,既打造區域性商業樞紐,又發展房屋,可提供三萬三千個單位,容納九萬五千人口。至於東涌西,則以保育平衡為發展主題,提供一萬五千個單位,容納四萬三千人口。換言之,若整個計劃順利實施,新市鎮東西兩翼共可容納約十五萬人口,加上東涌現住人口,東涌將成為一個成熟的大型新市鎮。

在一屋難求的情況下,港府推出東涌擴展計劃,當然是正面消息,可惜港府做事循規蹈矩,新市鎮最快十年之後才能提供房屋,無殼蝸牛難免失望,正如電視劇台詞所說:人生有幾多個十年呢?怕就怕,十年都未必能夠成事。須知市民環保意識高漲,填海造地幾成禁忌,港府去年就東涌大計推出第一階段諮詢,民意普遍反對填海,如今港府哪壺不開提哪壺,豈不是自找麻煩,自設陷阱?雖然政府聲稱,若是不填海造地,東涌可供發展區域有限,變成雞肋,這是否能說服公眾認同呢?

退一步說,縱然港府排除阻力,填海造地計劃如期推動,新市鎮是否具備全面配套功能,仍然是疑問。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一個成熟的新市鎮,必須功能全面,能滿足當區居民的生活所需,包括交通、康樂、醫療、學校、主題公園、海濱長廊等設施。舉例說,東涌已發展二十多年,至今沒有一所醫院,居民看病必須山長水遠到外區,不僅舟車勞頓,還可能耽誤治病,早已引起怨聲載道。

就業也是重要一環,目前東涌除了機場及博覽館,可就業的機會極少,不少市民返工必須到市區,上下班時間長,交通費又昂貴,窒礙就業意欲。事實上,無論東涌還是天水圍,居民申領綜援比例明顯高於其他地區,不是因為他們天生懶惰不願工作,而實在是就業機會太少,交通費用太貴,與外區聯繫太困難。所謂「悲情城市」,其實是政府思慮不周、社區設施配套不足造成的。

吃一塹,長一智,港府在擴展東涌新市鎮時,會吸取過去的教訓嗎?港人不需要另一個悲情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