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與深圳只是一水之隔,但以每天四五十萬人次的過境,顯示出兩地已經融合。以國際而言,這樣的過境人次密度,僅次於澳門的拱北關,兩地都同屬一國兩制。顯然,一國兩制的限制,並不是阻隔香港與深圳、澳門與珠海之間的人員來往,相對於當地居民人數,香港與深圳每天的人流已足以證明兩地已融成一體。澳門與珠海人流比起一個城市內的人流更為頻密,一國兩制或邊防海關的設卡防範已經不成人流的阻礙因素。
按此基礎,香港應進一步放寬過境人流抑或抑壓呢?
坊間的裝載能力反映個人遊實行以來,香港特區政府並沒有作配套預備,酒店、交通運載能力等都沒有相應增加。也即是說,特區政府沒有前瞻,也沒有滯後應對的作為。供應不改,需求增加,自然出現瓶頸。
但若供應增加,供求狀況便可扭轉;關鍵是政府如何應對,是否將旅遊發展作為香港長期規劃的一個重心。交通運載能力最關鍵的是東西鐵連接的北環線,還有最近政府提出的其他建議。現時規劃動工,十年內當可改變香港境內交通,若人手不足,還可借用內地和海外力量。
其次是開發邊境。在北環線的支持下,把羅湖上水至落馬洲打造為香港的跨境商貿區,政企合作,建設也不會超過十年;東涌承接港珠澳大橋,也可建造為另一個跨境商貿區。
單只這兩個方面,香港便可承載比現時更多的內地遊客,形成龐大的跨境購物經濟,造就就業與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