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知道,全國政協委員、人大代表不是黨政官員,是「政治待遇」、「政治名銜」。在中共官本位體制下,這種「政治待遇」就成了「官帽子」。
同時,不少在職黨政官員也身兼「政協」、「人大」,這類身兼是必須的,不少黨政軍單位有固定的政協、人大名額,誰在這些單位當上了某一級官,就必是政協委員、人大代表。因此,那些不在黨政軍任職來自「民間」的政協委員、人大代表和他們一起開會、共商國事時,也就有了「對應官職」的感覺,以為自己在官場中有某種地位也。
這種感覺和現象早就在香港流行。回歸前,香港「民間」就有了全國政協委員、人大代表。
回歸後,特區政府現職高官也有人兼任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但人數極少,大致上限於一直政治表現良好、有左派背景的人。那些港英培養的高官一般要等退休後才考慮安排,作為統戰和政治酬庸。
其實,要是作為「統戰和政治酬庸」也還好,起碼會要求他們在統戰和政治方面作出成績和貢獻,於國於港有利。然而,這些年因為官場腐敗,事非如此,那些退休高官撈上政協、人大並不是因為在「統戰和政治」上有貢獻,而是靠和內地官員及朝廷駐港機構官員之個人關係。而關係之建立最方便快捷之道是以工作之名經常大吃大喝、請客送禮,用的是公款,可大肆揮霍,豪情滿杯。
這方面,內地一直比香港「先進」。香港官員接受了內地官員「超豪華」招呼後,覺得不能「失禮」,回請之時也要放開手腳,打破規矩。湯顯明和內地官員就是這樣「禮尚往來」,加上他本身又十分「酒肉」,貪飲貪食,那就如魚得水,既能滿足口腹之欲又能謀得政治之利,何樂而不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