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月來,至少發生五宗青少年自殺悲劇。本港年輕人似乎面對特別大壓力,排山倒海的學業問題、畢業後工作困擾或與家人摩擦不和,走起路來倍感沉重。三名香港科技大學學生來自不同地方,但面對將來均顯得從容不迫,少了一分港青的焦慮,他們坦言外地遊歷擴闊視野,心態更豁達。世界這麼大,何不輕鬆些?
Sharon身形瘦小,曬得黝黑的臉上帶着燦爛笑容,她十六歲時跟隨全家到南非傳教,在異地度過五年。當地生活單調,娛樂少,大部分時間窩在家中,反而令她有更多時間練琴,加上學校鼓勵學生表演,改變了她抑壓和內向的性格,「在香港,要很出色才能在人前表演,但南非卻是一件十分隨意的事,而且不會有人喝倒采。」
她分享南非生活的驚險一刻,「有次和家人外出,衝出一群手持棒球棍的黑人,把我們的車窗打碎,更一邊吃果仁一邊打劫,相當熟手!」幸好有驚無險,沒人受傷。Sharon認為,香港青少年缺乏的是視野,「他們放棄生命,是因為只活在一個角落,把自己的問題看得很嚴重。其實世界這樣大,看多了,沒有甚麼是大件事。」
談到視野,一旁的Coco點頭贊同,「活着就是要不斷見識!」他稱,因弟弟患上罕見疾病,醫生估計只有四十年壽命,父親為了豐富弟弟的生活,舉家出遊,在大西洋上過海上生活,年僅十八的Coco已遊歷過不少歐洲小國。有一天,他心血來潮,想認識香港,就報讀了科大的課程,隻身前來讀書,「我對香港一無所知,初來時沒有準備、沒有朋友,整整兩個星期都像活在夢中,哈哈。」不過他十分享受這種探險過程,畢業後更打算環遊世界。
Coco坦言,為了遊歷,的確作出過取捨,「我離開了熟悉的地方和朋友,令父母擔心……但這不算甚麼。」他相信自己的決定,認為人生不只是「畢業、找份高薪厚職、買樓」,而是追求理想,「我常問自己:Why am I living?(我為甚麼而活?)當找到這份熱忱,明白自己獨特之處,就更珍惜生活的每分每秒。」
Ryan四年前自馬來西亞來港,面對生活的改變和學業壓力,也「頹」過一段時間。後來他想通,要生活有動力,就要熱愛自己所做的事,他自發到緬甸義教,認識不少朋友,最近更落力在校內舉辦講座「Y Talk」,邀請不同學生分享生活。
「我明白香港的競爭很大,但他們(年輕人)也為將來過度憂慮了吧?」此時,一旁的Coco用半鹹淡廣東話說了一句「係呀!」惹來哄堂大笑。Ryan續說,自己曾經也很好勝,想比別人出色,但即使渴望成功,也得先從心出發,「蓋茨(美國微軟始創人)很成功,他當初不是想要賺錢,而是因為他熱愛軟件發展,所以才做得好。」他鼓勵青少年鼓起勇氣,離開固有的comfort zone(安舒區),尋找生活新刺激,才能煥然一新,活出自我。
文:李夢帆
圖:崔祖佑